马克思论坛第148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12-27

2023年10月8日上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148期在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副主任徐洋编审主讲,主题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资本论》及手稿编译进展——以第39卷为例”。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柏林MEGA编辑促进协会主席罗尔夫•黑克尔(Rolf Hecker)、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仁厚,马哲所暨哲学系徐长福教授、谭群玉教授、户晓坤教授、陈长安副教授、凌菲霞副研究员等中山大学师生参加了讲座。

活动伊始,主持人简要回顾论坛历程、介绍第五研究部(原编译局)与主讲人徐洋编审,并指出本期主题。

随后,本期主讲徐洋编译开始做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开端,说明加大经典著作编译力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与考据的必要性。而后,徐洋编译分别从《资本论》及手稿在中国翻译历程及现状、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9卷为例以及从《资本论》及手稿编译工作中得到的体会三方面展开陈述。

在介绍《资本论》及其手稿在中国的翻译历程及现状时,他首先引郭沫若、郭大力语,对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用热血与智慧做的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而后回顾《资本论》编译工作在中国所经历的百年历程,按照四个时期的划分介绍编译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新进展;最后,他介绍了《资本论》及其手稿部分卷次和进度的编译现状,着重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例,介绍我国“自主编译”的研究现状。

而后,他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9卷为例,展示编译工作的基本情况。其中,他重点介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前言中已有所呈现的主要工作方法,即通过对照马克思的原稿和恩格斯的刊印稿原文,把《资本论》第三卷刊印稿的中译文(中文第二版第46卷)改成《资本论》第三卷手稿的中译文。同时,他举了五例说明在文献编译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多种理论可能性与工作的复杂性。

最后,他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从《资本论》及手稿编译工作中得到的五点体会:第一,编译对象从刊印稿到手稿;第二,《资本论》及手稿编译工作可参考的译本越来越少;第三,《资本论》及手稿编译工作可凭借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如请教MEGA编者、查看马恩原始手稿照片与查阅马克思引证的文献等;第四,学者对《资本论》及手稿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五,研究与编译领域对“什么是马克思的话”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这里,徐洋编审强调研究者不应持极端主义与原教旨主义,因为语言并非研究的唯一前提,且“马克思”无法被彻底地还原。他还强调,《资本论》及手稿编译者的目标是为中国读者提供文献更齐备、译文更准确、编排更合理、资料更翔实的《资本论》及手稿的版本文本体系。

在徐洋编审结束报告后,主持人对他致谢并简要总结报告带来的,有关基础文献编译工作的启示。随后,进入讨论环节,先由参会者依次进行提问,主讲人进行回应,其他人亦可补充。在这一环节,参会人员先后提出新出版的中文第二版《资本论》与其他版本及手稿是什么关系、除中国外是否有别国同步同规模编译、最新的编译稿与先前郭大力、王亚南版本有何不同、MEGA笔记卷质量如何、第39卷书脊上的时间与手稿时间为什么不一致、第39卷怎么处理旁划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地名索引更系统地呈现及编译分工更详细地说明等问题,主讲人对此一一进行回应,黑克尔教授进行了相关补充,拓展与会者对各国马克思主义基础文献编译工作的认识。陈长安副教授认为,报告展现新时代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新气象。

在问答交流环节结束后,主持人再次感谢徐洋编审,并向他赠送纪念海报,请他和大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