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46期
2023年9月28日上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146期在锡昌堂103讲学厅开讲。主讲人为德国伍伯塔尔大学斯迈尔·拉佩奇(Smail Rapic)教授,主题为“哈贝马斯和阿佩尔在晚期著作中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论述”。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李萍教授担任主持人,凌菲霞副研究员担任口译。
李萍首先介绍了拉佩奇的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并对他的到访表示欢迎。适值马克思论坛开办20周年,李萍回顾了论坛的历史。2003年3月14日,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马克思论坛正式创办。论坛以聚会研讨马克思主义为主旨、以学术为取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努力跟踪学界前沿成果,邀请专家进行主题发言和专题评议,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互动提供平台。论坛第1期由叶汝贤教授主持,徐俊忠教授主讲“马克思与我们同行”。20年间,论坛已举办145期,百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邀讲座。
拉佩奇在报告中指出,“哲学在当今的真正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哈贝马斯的著作《另一种哲学史》(This Too a History of Philosophy)。要澄清哈贝马斯的这一问题,就要了解“把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作为理性批判事业”的哲学立场。“自我理解”(Selbstverständigung / self-understanding)最初是在早期马克思的理论架构中作为一个基本概念出现,它侧重于社会理论问题。在哈贝马斯的《另一种哲学史》中,自我理解则是指哲学的特定反思形式,它有别于“科学主义”——基于科学思维而主张合理性标准应当完全由形成理论的范式和律则科学(nomological science)的程序引导。卡尔-奥托·阿佩尔(Karl-Otto Apel)对黑格尔绝对反思(absolute reflection)概念的运用方式,为连接哈贝马斯的上述哲学立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可能性。
拉佩奇提出,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对进程的理解有其前提,这一前提是“客观有效的经验认知的主观可能性条件”,这与康德在意识哲学范式中的分析类似。阿佩尔接受了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关于规范性定理的发展逻辑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且富有成效。阿佩尔将该定理融入他的对话伦理学,给予其历史性维度。基于“人文学科的自我纳进原则(Selbsteinholungsprinzip)”,阿佩尔修改了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案——关于类的历史的自我反思——的接受方式,从而将作为先验语用学真理标准的话语伦理规范假设为世界历史进程的“准-目的”(quasi-telos)。通过把先验语用学和对话伦理学的合理性标准设定为评估发展现状的决定性标准,阿佩尔试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挖掘尚未被开发、可被描述性地展示的潜力,并促使这些潜力变为现实。先验语用学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阿佩尔把自我纳进原则与自然史联系在了一起,进而对黑格尔的绝对反思概念进行了后形而上学的重构。
拉佩奇进一步指出,在《另一种哲学史》中,哈贝马斯将人类自我理解的历史进程纳入社会批判理论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之中,通过对自我理解的系统-功能性视角的考察,重新赋予了交往理性最初的形式内涵。人类历史中的理性特征是“系统性的适应与内源性的学习过程相互交织”。这一点只有通过介于系统参与者视角和内在诠释者视角之间的方法论才能充分把握。对阿佩尔和哈贝马斯来说,人的精神的基本结构存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之中,继而分为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工具理性起源于对工具的使用和对火的掌握,交往理性则肇始于神话中仪式的自在的自为存在。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自在是一种“为我们”,亦即“被假定的”,因为它是在系统功能性的参与者的仿佛(as-if)视角中被解读的。对话伦理学的前提是把规范作为人类历史进步的“准-目的”——用阿佩尔的话来说——这一假定。由于对话伦理学主张将道德立场带入适当的形式中,并将道德标准应用于实定法(positive law)的合法性中。所以对话伦理学可以解释人类历史上规范的合理化进程的目的,以及它如何逐渐减少自身在以往历史中从道德角度发现的缺陷。基于此,拉佩奇认为,阿佩尔可以保留他关于规范性发展逻辑的有效性问题所提出的理论主张。
在提问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陈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婷婷等向拉佩奇提出问题:用阿佩尔先验语用学诠释哈贝马斯的哲学史理论是否合理?用阿佩尔的人类理性要求来重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是否使其走向更强的康德式先验立场?普遍性的先验主体视角如何与具体的经验性和偶然性因素结合?
拉佩奇在回应中指出,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的思想在晚年都有转变,哈贝马斯逐渐接近先验语用学,而阿佩尔则更加靠近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必须预设我们的交往伙伴是存在的;另一方面,纯粹的认知、原则和交流就是一种实践,这与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兼容。哲学是自上而下的,人们之间的交谈从隐含的原则预设开始,在展开的过程中结合经验的因素。
最后,拉佩奇与现场部分师生合影留念,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