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45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12-12

2023年9月1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45期在锡昌堂103讲学厅举办。本期主讲人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与社会伦理讲席教授菲利普·范帕里斯(Philippe Van Parijs),题目是“今日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再创造》出版30年后”(Marx Today-Thirty years after Marxism Recycled)。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哲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副研究员凌菲霞担任现场口译。本次讲座有三十余位师生参加。

主持人马天俊对范帕里斯的开讲表示欢迎,指出范帕里斯的《马克思主义再创造》一书中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改造与再生,而范帕里斯今天谈论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话题与19世纪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范帕里斯从两个方面展开了报告。第一个方面是比较私人性的方面。据范帕里斯介绍,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定居时,曾与恩格斯一起在离范帕里斯现居住的住所只有几百米远的一所房子里住过一段时间。他认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个论断,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写下的《共产党宣言》,指导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阶级斗争。在范帕里斯看来,即便今天不同国家之间工人的团结并不容易,但《共产党宣言》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范帕里斯谈到他曾经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的经历,并讲述了他1981 年加入“九月小组”——一个自称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和同行者”(analytical Marxists and fellow travelers)的小团体——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了该组织以及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范帕里斯接着结合个人专著《马克思主义再创造》展开报告。该书1993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隶属“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理论研究”(Studies in Marxism and Social Theory)丛书。范帕里斯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通向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道路、阶级理论的革命、马克思的生态化。首先,对于通往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道路,范帕里斯指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世界的左翼觉得社会主义前景堪忧,但他强调相信有另一条前进的道路,即他所谓的一条资本主义的激进替代方案,借此将可行性和可取性结合在一起。共产主义设想一个没有异化活动的社会,这预设了一种丰裕的社会状态,即生产率足够高,不再需要异化活动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其次,有关阶级理论的革命,范帕里斯指出,从不同的财产种类的不平等会对应不同的剥削,而每种财产不平等在社会中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其对物质福利不平等的影响程度。他认为甚至“工作”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中变为一项重要资产,因为其不能化约为工作所需的技能,同时被雇佣的人比待业的人(即使拥有相同的技能)享受着更多的优待。范帕里斯就此提出以无条件基本收入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关于马克思的生态化,范帕里斯分析了生态主义(ecologism)与生产主义(productivism)的关系,进而指出在马克思思想的另一维度蕴含着生态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主张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以及要求最后减少工作在生活中占比,甚至废除工作的观点,同生态学家主张的“零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生产主义不过是为达共产主义这一目的过渡。范帕里斯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学家的基础计划和马克思的并无不同。但是,马克思认为最适合实现计划的手段,在生态主义的视角里并非最佳手段,即生产力发展作为实现摆脱异化伟大计划的手段,不必从生产主义的角度去理解。生态主义也并非直接放弃生产主义,而是希望可以创造人们放弃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需要。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余文烈在发言中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介绍了他与分析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历史关联,强调要对中国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体会,凸显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在开放讨论环节,针对现场的问题,范帕里斯做了集中回应。关于空间生产对劳动的影响以及全球的产业链的转移相关的问题,范帕里斯重申了他关于不同资产对应着不同种类的剥削的观点。对于生产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关系问题,他强调区分生产力与生产的关系,并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必然存在矛盾。

      马天俊在总结中指出,应像范帕里斯一样对待经典理论,在学习与思考中把马克思变成一个活着的马克思,赋予经典理论更多活力。最后,马天俊再次感谢范帕里斯的讲演和现场师生的参与,并向范帕里斯赠送活动的纪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