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主导价值”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时代要求,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研究院、《现代哲学》杂志社、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伦理学会、广东哲学学会,于2023年10月14至15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共同主办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0来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方式,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3年10月14日8时30分,“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103室宣布开幕。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秘书长谭群玉主持。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系主任、广东哲学学会会长张伟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吴向东教授,分别向大会致开幕词。
张伟教授首先祝贺本次会议顺利召开,并介绍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的发展状况。他指出,马哲所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整个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重大项目运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建设道路。近年来,马哲所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阐释,并以此为研究基础,不断推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其中尤其是实践哲学研究团队的学术影响引人关注。近两年,马哲所陆续重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在基地重大项目建设中,尤其注重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本次会议召开,有赖于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信任支持,并以本所谭群玉教授承担北师大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了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深度合作与学术交流,开启了学术合作的新形式。最后,张伟教授对与会专家莅会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吴向东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向中山大学马哲所及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指出该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同年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从价值与文化视角,回应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规划和组织了“中国传统价值观断代史”“近代以来的价值文化秩序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文化冲突背景下中国主导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变迁”等近30项重大课题研究,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形成了诸多标志性成果。当前,中心以“中国道路的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主攻方向,设置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价值观生成与演进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问题研究”等五项重大课题,力图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学科交叉研究,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二是强调国际交流对话,通过组织举办高端国际论坛,加强研究的国际视野;三是强调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结合,发挥学术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最后,吴向东教授再次向与会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后,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徐长福教授主持下,三位国内知名学者逐一作了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广东伦理学会会长李萍教授作了《从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旨趣》的主旨报告。她从伦理生活变迁出发,追踪了人的现代化历史。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厚重的伦理意涵和中华现代文明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原初追问,必须回溯到100年前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先驱者的伦理觉悟与探索;其次,处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矛盾,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认识、总结规律;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秩序,还需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文明生态圈,使之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进而做到相互尊重、包容互鉴。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会会长颜晓峰教授,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建设将历史和当代、中国和世界、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途径,经由“第二个结合”,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根植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又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厚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吴向东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一种建构性文明》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个建构性文明,既有路径和道路,又有范式类型的含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民主观、生态观、历史观六个方面内容。首先,中国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单式世界观,而提倡构建美好的世界;其次,价值观上强调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再次,文化观上打破了西方中心的传统观念,强调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我发展;第四,民主观上打破了教条化,强调事有所商,让民众参与决策;第五,生态观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历史观上,超越文明冲突论,以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海波教授作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的主题报告,分析了马克思是否有现代性思想这一问题,并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出场的历史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肯定了现代理性的思想解放作用;第二,充分肯定现代性所取得的文明成就;第三,肯定了资本逻辑在推动世界历史生成上的作用。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谭群玉教授作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转型的价值向度》的主题报告,认为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至少包涵两种转型,一种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另一种则是从私有制现代化向公有制现代化的转型。马克思两种现代化转型思想的价值取向来自于对进步的不懈追求,不仅追求经济现代化,同时追求政治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他把近现代以来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价值观念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良川教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题报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着中国解决现代性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智慧,揭示、表达和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叙事,既是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文明性的理论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王葎教授作了《文化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叙事》的主题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更有对自身文化传统、当下文化现实以及自身文化未来的充分“自觉”。这种“自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标识,更是激发文化自强自信、不断发展创新中华现代文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不竭力量。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国防大学昝瑞礼教授主持,四位学者分别发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晓舫教授作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现代化路径》的主题报告,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面临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路径实现两大困惑。为此应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出发,结合供需模型的数学演绎,建立与社会形态相适配的经济人组合。这种组合变迁的一致性,不仅可阐释大变局时代的理论困惑,而且可揭示实现现代化之路径,同时也能抵抗资本对此路径的干扰。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雷龙乾教授作了《实践哲学的基础涵义与现代化形态》的主题报告,认为实践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可以有多维度、多层面涵义。在基础意义上,至少有三种内涵:一在哲学思想史上作为形而上学的辩证扬弃;二在广义内涵上是一种新哲学观;三在狭义内涵上是一种实践观的哲学理论体系。
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林育川教授作了《中国人权道路的理论自觉:从实践探索到话语建构》的主题报告,认为承认人权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不意味着要接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理念,而是要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保障人民权利的实践提升为中国的人权理念和理论,它对发展中国家有契合性和启发意义,尊重和保障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尊严和利益,彰显了中国人权理念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复杂的国际人权斗争背景下具有普遍价值和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罗嗣亮作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结合理路和实践原则——以毛泽东妙用中国神话典故为例》(与硕士生江秋飞合作)的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出场逻辑,即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时,实已注意并从三方面考虑此问题:一在历史层面,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须考虑中国文化传统;二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互补,可互相成就;三在文明形态层面,宜促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有机融合。认为坚持“第二个结合”,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方向;二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要建设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14日下午,大会分四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主题研讨,各分论坛又设四个场次。每个场次除了报告人外,一般均设一个主持评议人和两个第二评议人,以使论题得到充分讨论,并使论文完善得到更多建议。
第一分论坛围绕马克思经典文本、马克思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日俄等国发展变迁等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场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良川教授主持评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王兴赛副教授、张鹏博担任第二评议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晓雷作了《人的解放——犹太人问题与马克思对鲍威尔的三重超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红作了《“精神生产”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作用——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分析》、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岱作了《论MEGA2中关于小农(Parzellenbauern)的特指与泛指——兼论小农的污名化问题》的报告。
第二场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雷龙乾教授主持评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后叶甲斌、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晓雷担任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张鹏博作了《媒体异化的批判与超越——“后真相”时代马克思实践哲学之价值意蕴研究》、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莫楠作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中国实践图式》、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芳老师作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运用》的报告。
第三场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亚坤主持评议。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芳老师、中山大学哲学系张鑫月担任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汤洲作了《列宁政党组织观——基于民主集中制形成过程的阐释》、中山大学哲学系周瑞婷作了《冷战中期日本学界的“十月革命”研究演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中山大学哲学系谢佳廷作了《外国经验全面移植中国之尝试失败论——1949年后中国托派理论活动述评》的报告。
第四场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寿松教授主持评议。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岱、周瑞婷担任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孙振朔作了《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亚坤作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现代化探索与中国回响》、中山大学哲学系张鑫月作了《自由的历史生成——拉布里奥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自由观研究》、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龙其鑫作了《“共产党员可以和宗教徒建立统一战线”——毛泽东的宗教工作理念及其当代启示》的报告。
第二分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话语与价值建设,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主题进行。
第一场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海波教授主持评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凌菲霞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肖汉臻为第二评议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陈晓斌作了《现代性的双重面相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智乐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诗化话语典范——新时代习近平对毛泽东诗词的引述论析》、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亮作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奥秘——海外人士的解读》的报告。
第二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王葎教授主持评议,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卢俊豪,以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桂花老师担任第二评议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克新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谱系及其思想纵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琦童作了《<青年实话>与青年价值观培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福有作了《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角色定位》的报告。
第三场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林育川教授主持评议,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晓斌副教授担任第二评议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邵小文作了《毛泽东对于“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奠基与诠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桂花老师作了《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建构》、中山大学哲学系肖汉臻作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及对‘人民经济’的启示——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批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珊作了《新时代习近平对“坚持人民至上”的话语建构》的报告。
第四场由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邵小文副教授主持评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智乐、王亮为第二评议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韩佳君作了《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式探索》、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卢俊豪作了《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的规范性向度》、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欣怡作了《从缘起到奠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的报告。
第三分论坛围绕军队现代化建设,近代以来重要人物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生态文明思想和数字叙事在当代中国的应用等主题展开。
第一场由国防大学昝瑞礼教授主持评议,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亚琴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高谦为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段美欣作了《晚清海防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中的南海战船演变研究》、中山大学哲学系郭德钊作了《毛泽东新型军队的“新”价值观建立》、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依婧作了《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报告。
第二场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曹天忠主持评议,中山市档案馆副研究员楚秀红担任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樊子豪作了《彭德怀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中山大学哲学系李欣依作了《孙中山的非资本主义前途——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奏》、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丽娜作了《张东荪对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的报告。
第三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程晓舫教授主持评议。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鞠传国老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龙其鑫担任第二评议人。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亚琴副教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叙事体系的国际意蕴及实践向度》、南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姚雪瑞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独立自主精神》、中山大学哲学系阿力亚作了《何思敬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缘起考察》的报告。
第四场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史天地》编辑部主任付克新主持评议,中山大学哲学系李欣依、郭德钊担任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哲学系王杰升作了《“世界革命”理论的时代演进: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毛泽东的革命策略变革》、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鞠传国老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解释和发展》、中山大学哲学系高谦作了《“中国社会不是世界史一般原理的单纯例证”:20世纪20至30年代李达研究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意识》的报告。
第四分论坛围绕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城乡关系、就业、公共服务和人才振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传播和认识变迁,以及工业现代化建设等主题进行。
第一场由《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编辑杨宇斌主持评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后黎人源、中山大学哲学系郑玉担任第二评议人。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俊申老师作了《早期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构思与探索——以陈翰笙为中心的考察》、广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黎锦贤老师作了《小农生产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珠海白蕉镇海鲈鱼养殖业的研究》、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倩倩作了《突围“农村从属于城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发展导向》的报告。
第二场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龙霞主持评议,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倩倩担任第二评议人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奕山副教授作了《从中国乡村劳动者的角度看斯密分工定理和农业分工》、中山大学哲学系郑玉作了《再生产领域的革命——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公共托育服务的探索与启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思敏老师作了《集体经济村庄人才振兴的实践及其启示》的报告。
第三场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主持评议,广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黎锦贤老师、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俊申老师担任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胜作了《党刊建党:<共产党>月刊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作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萍作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关于工业化的原则性构想及其影响》、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兰芳作了《“一五”计划时期技术革新的实践、经验及当代启迪》的报告。
第四场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舒建华教授主持评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奕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思敏老师担任第二评议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研究员凌菲霞作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性质与工农地位的认识之变迁——以1921-1927年的党代会文献为基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后黎人源作了《社会转型下的中国乡村道德主体变迁——以民族志书写为中心》的报告。
15日上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现代哲学》杂志副主编、哲学系马天俊教授主持下,大会进行了第三场主题报告,四位专家者分别发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徐长福教授以《殊途未必同归——读<地缘政治的基础>的中国论述有感》为题,探讨在全球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通过亚历山大·杜金对中俄地缘政治关系的分析,徐长福教授提出,“俄国和中国都曾有自己的普遍主义时代,如果现在选择走特殊主义路径,两国的殊途是否有同归之处?若有,归处是什么?”等问题,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结合杜金的“俄国梦”进一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海平的报告题为《文明德性的价值锚定》。指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和主导价值观的关系,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文明德性的价值锚定。强调价值锚定概念既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也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不同的新的现代化,预示着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应避免价值锚定带来的各种陷阱。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寿松的报告题为《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科学思维方式论析》。认为习近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主要表现为:强化顶层设计以统揽人权发展全局的战略思维、借鉴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把握人权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抓住关键环节以破解人权发展难题的辩证思维、协调各方以统筹推进人权发展的系统思维、主动作为以守护生命健康的底线思维、建章立制以筑牢人权保护屏障的法治思维。这些思维方法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辅相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推进中国人权保障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和方法论遵循。
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舒建华教授的报告题为《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相关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世界怎么了、应怎么办的准确把握。认为国家力量对比、制度竞争、文化冲突等构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要透过这些特征从总体上把握大变局,必然要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世界历史视域出发进行更深层次的根本性分析。由此可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根本上说,是世界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更新和递进环节,是人类社会普遍交往结构与规范的深刻调整,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范式的反思和转换。
田海平教授主持了大会第四场主题报告,四位专家分别进行主题发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钟明华教授,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新建构》为题发言。指出价值观的重塑和建构关乎民族生存,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就在于“第二个结合”,价值观的建构由此从传统向现代、从民族向世界转型。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关键在于文明的交流互鉴。
国防大学昝瑞礼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解读》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并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向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人类共同体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境界。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童建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德性价值》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认为,德性就是令人亲近的习惯性品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德性价值内核有三方面体现:首先,它是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德性价值,是为了人民的德性人生;其次,个人更应注重发展自我实现的德性;第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某种共识性生活,加强了德性团结。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周兵,探讨了习近平对毛泽东赶考话语的继承和发展。他指出,青年毛泽东提出了“赶考”话语。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习近平亦反复提及这一话语。从精神振奋和作风建设角度看,两者一脉相承,均对完成党的目标任务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中国式现代化应在以史为鉴中推进“第二个结合”。
主题报告结束后,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户晓坤教授主持,进行各分论坛总结汇报。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朱亚坤,从三个方面汇报了第一分论坛报告讨论情况:第一,报告主题特点是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报告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主题、主要观点和写作视角的创新。第三,第一分论坛组织工作特色,是经历了一开始的整体汇报后评论,到后来的每汇报一篇即点评一篇的转变。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邵小文认为,第二分论坛的展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汇报主题比较集中而突出,与大会主题相关性强;二是多学科研究方法融合,即将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交叉运用;三是系年龄跨度最大的一个分论坛,既有年长教授,又有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彰显了以文相会、以学术交流为主的精神。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鞠传国老师,主要从第三分论坛报告主题维度作了汇报总结,认为第三分论坛的论文主题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军事革命斗争主题;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及相关人物研究主题;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发展研究主题。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奕山则照发言顺序,对第四分论坛的12位报告人的报告内容一一作了汇报,并结合大会主题进行了简要点评,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倡导形成有深度,有广度的理论视野。
在大会闭幕式环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的谭群玉教授对本次大会作了总结。她认为本次会议的特点可用“跨越”二字进行概括。一是主办单位南北空间跨越以及横向机构社团跨越。二是会议中心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主导价值”的跨越,吸纳了两个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特长。三是论文研究领域的学科跨越,涉及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范围,体现了以中国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多学科参与特点。四是研究内容上呈现的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西方与东方、古代与现代的跨越交会融合特点。五是报告人、主持人、点评人身份的交织跨越以及老中青学者知识、视野、经验的交汇融通穿越,既保证了会议学术交流的品质和高度深度,又吸纳了新知和清新气息,有利于学术的传帮带和后继有人。最后,她对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中拨冗参会、鼎力支持以及会务组全体的积极主动和辛勤付出表示了衷心感谢。
与会学者表示,这次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主导价值”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主题设计、交流内容以及办会合作方式等方面创新性明显,对话交流活跃,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会议组织安排也细致周到,后勤保障有力,总体进展顺利,会议相当圆满,达到预期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