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论坛·“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1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10-20

2023年10月19日上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共同主办的“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室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哲所徐俊忠教授主讲,主题为“人民”,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哲所吴重庆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作开讲致,辞对“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的背景与目标进行了介绍。

何谓“人民”?作为新中国政治形态的标识性概念,“人民”是如何型塑起来的?徐俊忠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与毛泽东研究,近年来对新中国政治文明与政治类型的思考以及对“人民政治”概念的研究颇受学界关注。他认为,必须在一种历史的视角下,“人民”概念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关于“人”的马克思主义思维

首先,徐俊忠教授讨论了关于“人”的马克思主义思维。中国共产党一直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人”?马克思早年曾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从否定意义上看,我们不能把人与人的世界割裂开来;从肯定意义上看,我们需要联系人及其生活世界、人与之不断相互作用的国家与社会来理解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文明无论是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抑或资产阶级社会都尚属于“人类社会史前时期”,因人与人之间并非以“人”的身份相互对待,更多是丛林法则、视人为工具,而非同类之间的守望相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维,就能更好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革命与建设中提出“人民”。

“人民”在中国出场的历史际遇

徐俊忠教授指出,研究问题必须从历史分析开始。“人民”概念是在应对近代中国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下出场的。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处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正如列宁所言只是“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的客体”。在这种历史境地下,各种民族救亡、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救国方案接二连三,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共和救国、新民救国等等,但都不成功。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克服国外列强跟国内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的有效办法,这是近代中国走向复兴的必答题。“人民”在中国的出场,就是这种历史际遇的重要产物。

“人民”在中国出场的主要节点

紧接着,徐俊忠教授以毛泽东思想为主线考察了“人民”在中国出场的主要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作为救亡新路径的“民众大联合”逻辑开启与“人民”概念的初期运用。“民众大联合”的逻辑是要民众成为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即“主权在民”。毛泽东认为“民众大联合”之发生将不断催生出“我们”、“同类”和“我们的共同利益”等崭新政治意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深化民众大联合的思想,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开始运用“人民”。

第二个节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中的“人民”概念运用。人民”概念的全面成熟和基本定型主要在这一时期。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自觉改“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在具体实践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共和国不代表敌对阶级的利益”,提出以“组织起来”为实现“人民”伟大创造力的基本路径,坚持立场鲜明的“人民史观”、群众路线和人民价值观。

第三个节点是新中国建政新实践时期“人民”概念的丰富与发展。这一时期即以“七大”为起点,以“五四宪法”、“窑洞对”、“五一口号”等一系列新中国成立前后探讨政权建立的文献为标志。这一时期的“人民”概念延续了多阶级、多阶层的广泛性,发挥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传统。

第四个节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开启了理解“人民”概念的新向度。相比苏联长期固守于社会主义是人民利益高度一致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认为“人民”以共同利益根本一致为基础,但毕竟是有差异性的“非同质性”的存在,人民内部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与矛盾,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积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论原则,用非“专政”的“民主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教育和说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等,此为新中国政治主题的第一次转换尝试。

关于“人民”问题的延伸讨论

最后,徐俊忠教授就“人民”概念进行几点延伸讨论:一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民”理论的总体逻辑的讨论,经过上述历史脉络的梳理,徐俊忠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概念的出场及一系列相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都基于一个基本的理解:“人民”就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非同质性存在;二是关于“人民主体”与“人民政治”的讨论,人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应当体现在政治领域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领域之中;三是关于人民主体性与人的改造问题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碰到很多新问题,问题的解决、群众的教育和改造,都需要我们深入到群众中间开展耐心的工作;四是关于人民主体性与防止“民粹主义”问题的讨论,实践反复证明,坚持人民主体性必须设立防止民粹主义思潮影响的防护栏。

最后,吴重庆教授向徐俊忠教授赠送了纪念海报。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