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文本与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于7月1—2日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代哲学》杂志社承办,并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协办。来自全国高校、党校、社科院系统的专家学者,学术期刊的编辑,以及部分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了此次年会。
7月1日上午8:30,年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主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表达了对年会的重视与期待。郝会长指出,这次年会的主题“文本与时代”既简明又深刻,它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最基本的材料——文本,与我们身处的新时代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返本开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研究。郝会长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预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专职副书记薛伟江研究员对年会的承办方和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近年来国内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总体规划和系统推进的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将继续支持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并期待相关成果在国际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魏小萍研究员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突破哲学科学学科壁垒,融合教学科研、文本编辑翻译等各方力量,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她希望老一代学者继续发光发热,中年学者努力成长为中坚力量,青年才俊进一步展露才华,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张伟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表示感谢,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年会上的思想交流、观点交锋表示期待。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到主题报告环节,六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逐一发言。主题报告第一时段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李萍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源头活水——马克思《资本论》思想底蕴新开掘”为题作了发言。首先,王教授提出将马克思《资本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首要理论源头,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时代实践之潮头,尝试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汲取思想资源,守正创新,一以贯之地把握时代精神。其次,王教授以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现代工业、社会形态、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贡献与局限性等方面的探索为基础,挖掘《资本论》中与现代化问题相关的理论资源。最后,王教授总结了马克思所谈及的七条现代化道路以及所采取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分析结构,并提出从十个方面整理马克思的重要观点,从而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魏小萍研究员从《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出发,阐释马克思的分配公正思想。马克思的批判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问题,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在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条件下,如何“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就是马克思所面对的分配公正问题。魏小萍研究员指出,马克思一方面考虑到“社会留存”并批判了“不折不扣”的劳动,另一方面认识到了劳动权利、衡量劳动的尺度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的理想化“平等”将导致消费资料分配实际上的不平等。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尝试通过包含着“平等正义”的按需分配原则,克服社会主义实践中包含“回馈正义”的按劳分配方式的弊端。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徐长福教授聚焦于《共产党宣言》中“党”字的翻译问题作了发言。首先,徐教授指出一些概念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着重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文本中关于“党”的表述方式。其次,徐教授指出在文本标题中,除《共产党宣言》德文第一版外,其余版本均没有使用“Partei(党)”一词,这意味着结合《宣言》的写作和出版史,将这一文本翻译为《共产主义宣言》可能更为确切。最后,徐教授强调,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尚没有实际的“共产党”诞生。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共产党”与“共产主义”、“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者”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主张共产主义的一群人。
主题报告第二时段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谭群玉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相遇’——重估洛克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为题作了发言。聂教授首先指出,基于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古典经济学家以及洛克、休谟等学者的深入研究,有必要对这些学者之于马克思的思想影响进行探索。其次,聂教授认为,马克思系统地接触了洛克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观点。洛克的经验论和实体观点,尤其是“反省”中所蕴含的主体性观点经由德国古典哲学范式转化,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以及对语言的理解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洛克的所有权中蕴含的人格性被引申为劳动,这对找到货币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洛克政府责任论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构想也有一定联系。最后,聂教授指出,必须整体地进入到各个理论领域去探寻马克思与洛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复杂关系。
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以“数字异化劳动批判的哲学方法论探本”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具有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意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革命实践扬弃流通领域的商品和货币拜物教以及生产总过程中的资本-权力拜物教。刘教授指出,当前的数字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内在的掠夺性积累要求与垄断性,其中表现出的数字公地私有化、受众商品化以及信息化霸权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加剧了社会关系的物化及其对人的统治(即异化)。对此,刘教授把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思想资源置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其解读为劳动力与所有权转让、剩余劳动时间掠夺以及资本主义对人类日常生活及文明资源的无偿占有中所体现出的三重异化,并希望借此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考察。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生态及其取义修辞”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可以借助哲学诠释学的“传承物”以及批判理想主义的“世界3”概念建立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生态”概念。通过“取义修辞”的关联,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内部机制的小文本生态深入到现代文明文本总体的大文本生态中去。马教授指出,一方面应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对前人历史文本的摘录评论和对当时学说的批判对话;另一方面应借助中性的“断章取义”的视角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对他人文本的引用。马教授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评论家季刊》的转引——该转引以邓宁的《工联与罢工》为基础——为典型案例,指出应当从马克思文本的现有表述深入到背后的大文本生态中去,厘清诸被引文本本身的见解以及马克思所作的建构性修辞工作背后的意义。
在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开幕式及主题报告环节顺利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