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2季第3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07-19

2023年5月23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二季第三讲在线上成功举办,英国肯特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伊恩·麦肯锡(Iain MacKenzie)教授主讲了“两种批判的实用主义”(Two Kinds of Critical Pragmatism)。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户晓坤教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行福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凌菲霞副研究员与硕博连读生陈思静担任学术翻译,本次讲坛有近百名观众在线参与。

户晓坤向听众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与讲座流程。麦肯锡教授是肯特大学批判思想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成员,研究领域为政治和哲学的批判传统,出版了《抵抗与真理的政治:福柯、德勒兹、巴迪欧》、《纯粹批判的理念》等多部专著。

麦肯锡将新自由主义的双重束缚概括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我们想挑战一个鼓励人们随心所欲行事的制度,应该怎样做?问题不仅在于人们如何被新自由主义所束缚,而且在于各种抵抗形式为何强化了新自由主义,而不是削弱其对自身的束缚?上述情形迫使我们考虑一种将哲学本身作为实践形式的方法,即实用主义。

麦肯锡继而指出,甘丹·梅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认识到,批判思想旨在反对所有形式的意识形态教条主义(那些简单地假定其创始公理的给定性的主张),但他强调批判传统本身导致新的狂热主义,开辟了新的宗教信仰形式,陷入了信仰主义危机。麦肯锡接受批判思想中所出现的信仰主义危机,但旨在从批判传统本身中找到挑战信仰主义资源的路径,即建立一种非相关主义和非代表主义的批判思想,关键是以一种保留偶然性的方式来阐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我们如何认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先验条件。

最后,麦肯锡在澄清和评价布拉西耶(Ray Brassier)所划分的两种批判的实用主义——话语实用主义(discursive pragmatism)和机械实用主义(machinic pragmatism)的基础上,认为机械实用主义是摆脱新自由主义双重束缚的唯一可被辩护的方式。麦肯锡认为,面对新自由主义的双重束缚,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创造性的概念化在自身代表他人说话,并通过对经验学习的开放性倾听对你说话的他人”。只有这种持续的双重选择过程,才能使我们对新自由主义关于人们随心所欲行事的主张形成批判性的干预。

报告结束后,汪行福对麦肯锡的报告内容作了三点评论。第一,他认同麦肯锡对新自由主义双重束缚的判断。新自由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并非是全新的,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概念已经包含了此种逻辑。如果用资本代替绝对精神或普遍理性,“理性的狡计”也可用于解释新自由主义的特征。

第二,麦肯锡认为当前社会和政治生活被自由主义的超级个人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超级集体主义这两种狂热思潮所撕裂。而它们都可以被视作主观主义的极端形式。梅亚苏认为现代思维的所有形式都是相关主义的,主观主义是普遍的哲学倾向。相关主义起源于启蒙运动对前现代迷信的批判,它拒绝所有未经主体及其理性检验和接受的教条主义,又由于取消了真理的客观基础而落入它想要克服的教条主义。梅亚苏对相关主义的批判是否类似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主观理性的批判?梅亚苏可能与后者共同面临的理论困境是,如果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落入非理性的深渊,那么社会批判所依赖的规范性基础是什么?

第三,两种批判的实用主义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话语实用主义者认为“给出理由和要求理由”的话语性实践是重要的社会实践。这一活动必然是主体之间的,因而包含着克服超级个人主义的机制。然而,由于社会实践所依赖的理由来自社会规范和规则,话语实用主义的批判很容易被指责为与它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的合谋。麦肯锡所倾向的机械实用主义的批判在认识论上满足了非相关主义的要求,但仍需处理两个问题:积极的集体政治行动中的动机问题与协调问题。汪行福认为应对新自由主义双重束缚的可行哲学框架或许是两种批判实用主义在两个层面的结合,即认识论层面的审美想象与话语证明的结合,以及政治层面的个人反抗与集体行动的结合。

麦肯锡对汪行福的评论作出了回应。首先,在讨论新自由主义的出现和形成时,麦肯锡认为自己更侧重于政治活动和语言层面,但并不与更唯物主义的方式相对立。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先验感性主义可以将布拉西耶等人持有的先验自然主义包含在内,这是麦肯锡本人倾向于前者的原因之一。其次,话语实用主义者认为规范性基础是嵌入在话语能力之中的,机械实用主义者不反对这一点,但认为应重新评估规范性基础;前者基于已知的领域来反思概念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中发挥作用,后者则思考概念运作如何让我们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实践以改变世界。最后,如果致力于话语实用主义,我们有可能将机械实用主义带来的创造性实践排除在外,而后者可以将询问和给出理由的空间包含在内。

评论结束后,讲坛进入讨论环节,麦肯锡对同学的提问进行了回应。

在讲坛的最后,麦肯锡衷心感谢了主办方与参会人员。户晓坤对本次讲坛进行总结,期望可以邀请麦肯锡教授和汪行福教授莅临中山大学,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