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44期
2023年6月18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主办的第144期马克思论坛在锡昌堂515会议室开讲。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徐梦秋主讲,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维度”。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担任本期论坛的主持人,哲学系暨马哲所徐长福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滨教授担任评论人。
论坛开始前,陈乔见简要介绍了徐梦秋教授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方向。他指出,徐梦秋教授是国内“规范与规范性”研究的开创者,相信他的报告会使大家耳目一新。
徐梦秋在报告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中,用于描述其基本性质的虽有“实践性”“阶级性”“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等概念,却没有“规范性”“规范性维度”“规范主义”这样的术语。当前,为了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一些西方学者的批评与误解,并扩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很有必要引入和运用这些术语。不同于哈贝马斯等人的看法,徐梦秋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存在着规范性的内容和维度,而且有较为明确的规范基础。
报告从以下两个部分展开。
首先,为了阐发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维度,首先必须说清楚什么是“规范性维度”。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两个相对的术语,即规范主义和描述主义,也叫规范性维度和描述性维度。从基于某种价值观的“应然观”出发,对相应的实然性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继而进行维护、矫正或重构,这个维度或进路就是规范性的维度。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普适的应然要求才是规范,才有规范性。儒家传统中的“舍生取义”“治国齐家平天下”等都蕴含着此种规范性维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规范性维度不仅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活动(如道德规范)之中,也存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技术规范)。与规范性维度相对的乃是描述性维度,也被称为实证性维度或解释性维度。不同的叫法侧重不同的方面。描述性维度、解释性维度、实证性维度对应着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三个阶段,故可统称为认知性维度。规范性维度与认知性维度,说到底就是对待事物的两种方式:“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前者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看待,把主体作为万物的尺度去臧否、维护或改变现存的事物。后者则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看待,力图客观地认识事物。对待事物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依存的。可见,规范性维度不仅包含评价、褒贬的维度,还包含实操、实践即改变世界的维度。学界通常认为的方法论上的规范主义和描述主义的二分忽视了规范性维度的实践的方面,存在着片面性。此外,把认知性维度的活动和规范性维度的活动,看成两个先后继起、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研究和叙述的需要。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只是在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之后,才有规范性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分离,才有谁先谁后的争论,才有休谟问题的提出。“是什么”和“应如何”原本就是二位一体,混溶发生的。二者联系的通道与其说是推理,不如说是基于活动和实践而建立起来的模仿和联想的机制。休谟注意到这一点,但他离开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劳动与实践,抽象地思考这个问题,因而难免陷入困惑之中。
其次,除哈贝马斯外,艾伦·伍德、米勒等对“马克思与道德”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是在否定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存在规范性维度和规范性内容。许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立足点是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的,而不是规范主义的。徐梦秋则认为,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是存在比较明确的规范性基础的。诚然,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前后,他的批判所依据的规范基础或者说规范性维度是不一样的。例如,他在莱茵报时期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的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和他在巴黎公社时期对镇压工人的资产阶级的批判,二者所依据的规范基础无疑是有区别的。而在世界观转变完成之后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或在同一时期对待不同对象,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也是有差异的。例如,鸦片战争期间,他对英国殖民者的批判,和他对腐朽的清王朝的批判,二者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前者是站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后者则是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但是,不管各时期的差异有多大,有两个共性贯穿始终:一是以根植于无产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价值观为价值基石,以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为科学基石,融合这两大基石形成关于未来社会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应如何的革命理想(应然观:自由人的联合体);二是从有别于空想社会主义之空想的革命理想 (应然观)出发,既诉诸理论的武器也诉诸物质的武器 (工人运动),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实然),进行批判、解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构而奋斗。其中,第一个共性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从事批判和建构的基础、依据和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目标;第二个共性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所要批判的实然对象及其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建构的新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批判和社会建构的规范性基础或规范性维度,即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维度。此种规范基础或规范性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应然观(革命理想)的统一;根源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阶级性)和历史发展规律(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其特点是理论的批判和“物质”的批判的统一,道德的批判和武器的批判的统一;其理论上的贡献和实践中的成就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想变成现实。可见,马克思主义引入的规范性概念不仅可以与原有的阶级性、实践性、批判性、革命性、建设性等概念相容,与科学性、实证性也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维度,说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批判性、革命性等等与科学性的关系,说的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尺度和科学尺度的统一、应然尺度与客观尺度的统一,即融入了科学性的规范性。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从这一基础出发去批判、解构资本主义,颂扬、建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至此,可以给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范性或规范性维度的完整表述:这是一个以无产阶级利益和科学历史观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应然观出发,批判违背无产阶级利益和历史规律的一切,维护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和历史规律的一切,建设符合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利益的“自由人联合体”的逻辑进路和实践过程。
徐梦秋指出,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规范性维度”这个词,但对于主体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应然尺度去对待客体的这一维度,是有过比较充分的论述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对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就是把作为人之本质的劳动本来“应如何”而资本主义劳动的实际“却如何”的巨大反差,作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旧唯物主义仅仅以客体形式去看待事物,局限于“以物观之”,而新唯物主义以实践和主体的视域去看待事物,就是”以我观之”,这就是主体的规范性维度,而且突出了规范性维度中的实践要素。此外,《资本论》中还涉及到技术工程的规范性维度。这都是哈贝马斯没有看到的。可见,马克思对规范性的内容是做了比较丰满的表达的。最后,徐梦秋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是与科学性互相依存的,一旦离开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就会陷入空想社会主义和伦理社会主义的窠臼。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即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达到应然与实然、应然与必然、已然和未然三者的转化与统一。
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评论和提问环节。徐长福认为,徐梦秋教授的报告论证充分、恰当其时,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旨趣,代表了经典的用“哲学原理”方式回应重大时代问题的进路,尤其值得青年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林滨认为,徐梦秋教授的报告显示了深厚的哲学史功底和极强的思辨能力,论证之明晰堪称典范。哲学系硕士生赵婷婷、代文勃和徐长福教授还就如何理解今天的阶级现象、如何看待马克思前期后期规范性维度的变化、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有无继承以及规范性维度与规范性活动的区别等问题向徐梦秋教授请教。徐梦秋一一做了解答,并回忆了自己从事规范性研究的历程。他指出,回溯性研究和追踪性研究最终需要转变为学理性研究或对策性研究,以避免困于象牙塔内的自娱自乐。
最后,陈乔见教授向徐梦秋赠送了纪念海报。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