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第5讲
2023年5月18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线上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张梧主讲,讲座主题为“《资本论》中的‘两个视界’:资本与商品”。中山大学马哲所助理教授张米兰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教授户晓坤担任总结人。共三百余名观众参与。
会议开始,张米兰向与会师友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主讲人和讲座主题。随后,户晓坤对本系列讲座作出总结。户晓坤指出,筹划本系列讲座的目的在于,以时代性关切重新解读经典文本,以新的问题视域把握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论核心,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概念与线索脉络,五位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杰出青年学者以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意识,为我们拓展了与经典文本对话的想象力和可能性,提供了深刻理解和把握时代本质的思想路径,谨代表中山大学马哲所向五位主讲人表达深切的感激。
报告开始,张梧首先指出,同一个世界,却可以由不同的视界加以把握。例如,面对同一台机器,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将这一台机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而站在英国政治经济学角度,我们会把这个机器看成是一种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看成是资本家已经预先支付的成本。视有差别,但视角并非都可等量齐观,因为承认每一个视角完全平等会造成相对主义的困境。在张梧看来,视角有深浅高低之分,关键在于哪个视角能够更加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本质。阿尔都塞认为,作为认知结构的“问题式”使人们看到特定对象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他的对象:“总问题领域把看不见的东西规定并结构化为某种特定的被排除的东西即从可见领域被排除的东西,而作为被排除的东西,它是由总问题领域所固有的存在和结构决定的。”张梧借用阿尔都塞的“问题式”概念指出,作为认知结构的“视界”对于认识对象、认识结果乃至认识活动本身具有隐匿的制约性。
张梧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有两个视界:一个是商品的交换视界;另一个则是资本的生产视界。资本家站在商品交换的视界把握资本主义世界,而马克思则站在资本生产的视界对于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把握。故而,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可以在此意义上被理解为“视域的转换”,即从商品交换视界转向生产方式视界。接下来,第一个要阐明的问题是《资本论》中两个视界的关系问题。
张梧认为,一方面,资本生产视界是商品交换视界的根据;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视界是对资本生产视界的遮蔽。就前者而言,张梧批评了一种流俗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先出现了商品经济,然后再出现了资本主义。似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面先写商品,然后再写资本,这是符合历史的进程,应当说是先有一个商品出现,然后再有资本主义的出现。但是在张梧看来,资本主义并不是由商品经济所决定而来。原因何在?张梧指出,《资本论》中,马克思区分了商品流通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商品-货币-商品”的“为买而卖”,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一种是“货币-商品-货币”的“为卖而买”,其中出现了价值增殖。如果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理解资本主义生产,那么价值增殖便无法解释,因为“商品流通就它只引起商品价值的形式变换来说,在现象纯粹地进行的情况下,就只引起等价物的交换”。所以,价值增殖的秘密不在商品流通领域,而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劳动力的商品化,而劳动力商品化在表面上采取了商品交换的外观形式,但其实质却是生产关系。当马克思看到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实质在于生产关系之后,他便发现了劳资交换中的剥削与压迫,这便是商品交换视界的盲区。马克思之所以能看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所看不到的东西,是因为他完成了从商品交换视界到生产方式视界的视域转换。
就后者而言,张梧指出,商品交换视界对资本生产视界的遮蔽使得资产阶级社会“正当化”。何为“正当化”?这里指的是,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视域当中被看成是等价交换,资本家的剥削都被合理化、合法化、被“洗白”。因此,从两个视界去看待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我们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具有双重维度,一个是现象界,一个是现实界,后者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本质。从现象角度看,资本的物质载体、物质生产过程、商品交换体系、市民社会中的“人的独立性”、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平等原则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现象界”;从本质角度看,与之相对应的资本的社会关系、价值增殖过程、劳动力的商品化、市民社会中“物的依赖性”、资产阶级社会的剥削与统治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本质界”。所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只看到了现象界的表象,从而忽视了本质性的内容。
第二个要阐明的重要问题是,《资本论》中两个视界的哲学意蕴。张梧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上述的双重维度,因此马克思不可能持传统反映论模式的认识论。其一,传统的反映论模式无条件地信任认识客体,它根本无法意识到,作为认识对象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本身就是头足倒置的颠倒存在;其二,传统的反映论模式只能无条件地摹写认识客体,结果只能获得认识客体进入认识主体后的表象,而无法把握认识客体的本质。在此问题上,作为认识对象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断把自己分化为表象与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表象与实质二重化的特点,在根本上决定了,要想真正把握社会存在,只能诉诸批判性认识论,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不过,在张梧看来,这种辩证法不是抽象的形式化方法,而是基于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自我运动。这种辩证法要求我们不断把握社会现象的底层逻辑。
最后张梧对本场讲座主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要陷入“经济决定论”,也不要匍匐在社会生活的表象之上。正确的道路是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再出发,从商品交换视界深入到资本生产视界,这在哲学上意味着告别经验主义,深入到历史唯物主义那一维度中去。
讲座结束后,张梧详细地解答了引起听众兴趣的诸多疑问。张米兰对主讲人表达了真诚的感谢,并表示将以丰富视域和多元线索继续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的后续专题,期待得到更多学界同仁的支持与参与。最后宣布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第一期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