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第4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05-25

2023年4月2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第一期第四讲在线上顺利举办。讲座主题为“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反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黄志军担任主讲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特聘副研究员王兴赛担任主持人。

在讲座开始前,王兴赛向与会师友表示欢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相关安排,并隆重介绍了本次讲座主讲人。

讲座伊始,黄志军以《共产党宣言》的选段为例,简要表述了对马克思“现代”观念的感受,认为马克思从生产方式、交往关系、观念等方面界定资产阶级时代与过去时代的差别,既有肯定方面,又有否定方面。黄志军还指出我们对“现代”的理解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现代”一词,但也应该注意把握“现代”的基本面向。由此,黄志军展开本次讲座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进步和鄙俗两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对“现代”的两种理解,具体讲述了社会形态的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格依赖阶段,其内容是物象的交往,因在狭隘的、孤立的地点发展,所以需要以“脸面”为中介的,需要看对方的“脸色”,即身份、地位等。第二阶段是依赖于物象的阶段,此阶段人格相对独立,与“脸面”无关。第三阶段是自由个性阶段,个体以共同体成员的方式存在,无论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是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个体都是共同体中的一员。现代社会是三大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对物象的依赖为基础、以交换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为目的、人格取得相对独立性的过渡性社会。进而,现代世界是一个颠倒的、全面异化的、鄙俗(vulgär)的及人间清醒的世界,即生产的目的和手段颠倒。人的内在本质在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和交往的时代中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人的尊严、体面、道德都服务于财富的实现,每个人在贫富差距显著的世界都必须冷静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阐述了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规律在于创造交换价值。现代化指从从前现代转变为现代的过程,表现为四种方式的现代化。第一种现代化是劳动方式的现代化,所有劳动转变为以创造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劳动,交换价值直接成为生产的对象,主要表现在劳动要素的商品化、货币化、资本化。第二种现代化是交换方式的现代化,所有交往转变为以交换价值为中介的交换,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表现在私人交换产生世界贸易,私人独立性依赖世界市场,分散交换产生出银行制度和信用制度等等,体现了私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形式。第三种现代化是消费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低成本、高效率与最大利润,非生产消费表现为资本总体上要求并刺激人们扩大享受范围、增加享受数量,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第四种现代化是能力体系的现代化,表现为以商品生产为核心的劳动能力、生产机器和制造大工业的能力、普遍勤劳和科学训练及发现和掌控经济规律等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形成。

第三部分阐述了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从劳动、交往、需要方面反思社会现代化的尺度,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面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导致个人从属于存在他们之外的社会生产,这种生产是对个性的否定,个体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而出现在劳动过程中,个人生产的结果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返回自身,但另一部分以剩余价值的形式由资本家占有。第二方面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为物的能力,体现为交往的异化、形式上的平等及内容上自由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把自身当作商品来交换。第三方面表现在财富本身成为个人价值的一般尺度,在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分离的情况下造就了绝对贫穷,在流通中工人通过禁欲、节约、紧缩自己的消费并不能使工人致富。第四方面表现为自由个性在对物象的依赖阶段就地开始,“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第四部分阐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的相关思考。黄志军指出马克思探索的是整个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首要区别在于,中国现代化是成长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目的不是谋求霸主地位,而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中现代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不是分离的关系,要把握劳动者作为人民主体与资本的多向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物象性、伦理性与公益性。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现代化的政治基本取向、人类文明的先进要素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