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第1讲
2023年3月17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第一期顺利在线上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青,主题为“对起源的回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 ‘历史现象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助理教授张米兰担任主持人。
张米兰首先介绍了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的举办宗旨,并介绍了与会嘉宾。随后,马哲所副所长暨哲学系教授马天俊作了开场致辞。马天俊认为,经典著作常读常新,每次品读都会有所体悟。因此,分享阅读经典著作的感想和心得,既有助于加强学术交流,又有利于推动学术发展。
在报告环节,林青首先借阿多诺对范畴的批判引出了自己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序言的理解。阿多诺认为,建立在客体之中的范畴要求遗忘自己的社会起源,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恰恰是对起源的回忆。基于这种理解,林青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思想统治”的理解及其解决方案,就是回到历史的原初关系来分析意识形态独立性外观的建立过程。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 林青进一步介绍了此次报告的三个主题:复杂现代社会的前提性还原、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阶级还原以及高级的哲学直观。
在“复杂现代社会的前提性还原”部分,林青强调了中介概念对理解复杂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来源于对思想和观念之起源的遮蔽与歪曲。而理解这一遮蔽的关键恰恰在于破除思想的统治,找到其背后真实的社会存在。一旦观念与存在原初的一一对应关系被遮蔽,意识便会呈现一种“独立的外观”。林青指出,复杂社会中呈现独立外观的意识形态起源于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离。由此出发,意识开始能够摆脱物质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思想工作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精神产品。于是,原初的物质与意识一一对应的关系就这样被遗忘,复杂社会的起源也就随之被遮蔽。基于此,林青指出,现代社会实则是一个头足颠倒的社会,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则能够还原社会的真实存在。
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阶级还原”部分,林青指出,思维和存在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由此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思想的统治不能依靠纯粹话语本身建立起来,其背后一定存在与此相对的阶级力量作为支撑。因为,统治阶级需要将自己的特殊利益伪装成代表所有人的普遍利益。只要阶级逻辑存在,这一普遍性只能是虚假的设定。这种将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塑造,就是思想统治得以可能的前提。林青指出,思想的统治背后包含两个步骤:其一是统治阶级在经济方面的统治地位,随之而来的便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了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这种“双重力量”正是其思想的统治得以可能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阶级的分析,使得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转向了作为基础的经济问题,这一视角的转换超越了传统哲学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讨论。林青指出,只要抓住阶级概念及其所发挥作用的机制,就能揭示唯心史观的内在形成机制。
在“高级的哲学直观”部分,林青指出,为了揭示思想统治,马克思借用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完成了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调转。但费尔巴哈对现实的理解仍然局限于单纯的感性直观,没有认识到感性世界和历史自身的生成性。马克思认为只有高级的哲学直观才能真正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感性直观和哲学直观的差别进一步表现在对“人”的不同理解之上。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一个抽象的个体,而不是从事现实生产的、历史中的人。除此之外,马克思特别强调感性世界是以人类劳动和生产为基础的工业和商业,强调事物本身的社会历史规定性。马克思以高级的哲学直观来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旨在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生产情况来理解事物。如此一来,社会历史的生成过程才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基本组成部分。
最后林青再次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从意识形态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并进一步梳理了《形态》的写作思路。
报告结束后,线上听众就“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历史现象学与胡塞尔和黑格尔的关系”以及“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提问,主讲人一一做了回答。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圆满结束,共三百余名观众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