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专题研讨会
2022年12月24至25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八届“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专题研讨会于线上平台如期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提供十六篇专题报告,借此来推进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对话交流。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的马天俊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张伟教授致辞。张伟老师指出了现象学与马克思思想交流的历史渊源,罗克汀先生早年间就重视两方思想的交流,近些年国内也出版了一系列专著、文集与翻译,极大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展开,同时,中大马哲所的研究工作也在逐年推进,举办了多场讲座。浙江大学的马迎辉教授介绍了国外马克思研究与现象学传统的思想关联,并希望与东欧学者建立进一步的联络,而且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现象学研究已经具备了国际水准,可以以自身独特的切入点来与国际研究接轨。最后,马老师介绍了国内的将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进行结合研究的学术重镇,并对《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南京大学学报》等各方的支持表示感谢。
24号上午前两场发言由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叶甲斌博士评论。
第一位发言人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刘贵祥老师,报告题目是“‘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独特贡献”。刘老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并以现象学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径。首先,刘老师从本体论角度介绍了马克思哲学与现象学在感性活动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思路差异,以及两者沟通的可能;接下来刘老师从认识论方面指出两者的社会认识论和纯粹认识论的不同。最后,刘老师介绍了现象学思潮可能成马克思研究提供的新的出路。
第二位发言人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奚颖瑞老师,题目为“《资本论》基本概念的一种现象学阐释”。报告中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使用价值”与胡塞尔“周遭世界”概念,认为基于后者可以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实用价值概念。接下来奚老师介绍了交换价值与胡塞尔的形式本体论之间的关系。最后,报告中讨论了资本的滞留和前摄,从胡塞尔的双重意向性理论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流通的过程。
第二场发言由中山大学郑辟瑞老师主持,评论人是南开大学的夏钊博士。
第三位报告人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张立达老师,报告题目是“论意义的定义”。张老师认为人是意义的动物,而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给意义一个严格的定义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海德格尔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是失败的,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学方法来为意义下定义,也就是落脚到人的自我规定上,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倒向虚无主义,而是基于实践之上的矛盾运动来突破思辨的抽象性,敞开对现实反思和批判的空间。
第四位报告人是肇庆学院的陈伟老师,报告题目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两重实践——一个实践现象学的视角”。报告中提到的两重实践,其一是原初的人与自然的生产实践,对此马克思和胡塞尔也都区分了能动的身体与受动的躯体。进而陈老师介绍了双重的对象化,以人为中心的关系异化为以物为中心的关系。现象学则是要求将一切价值的源泉还原到人的主体性。第二重实践是理性人通过现象学还原不断自身思义、自我革新的实践。异化的生活世界表现为科学的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危机。陈老师认为,两人对异化的揭示都落脚到第二重实践上,即反对客体化和异化,返回到人的实践和尊严。
24号下午第一场发言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罗志达老师主持,安徽大学单斌老师评论。
第一位报告人是西南石油大学的潘建屯老师,他的题目是“德里达对陈德草的批判——以胡塞尔发生现象学转向为中心”。首先,潘老师介绍了陈德草(Tran Duc Thao)及其代表作《现象学与辩证唯物论》,指出该书的重要性,特别是该书第三部分对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描述对德里达产生了重要影响。报告以此著作为切入点,结合德里达的《胡塞尔哲学中的发生问题》与《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梳理了陈德草在思想内容方面对德里达的影响,同时指出两人因唯物辩证法与解构主义的不同立场所导致的在胡塞尔现象学问题上的分歧所在。潘老师在最后表示,要探讨德里达关于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的理解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陈德草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梳理与考证。
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山大学的博士生付玉莲,报告题目为“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付玉莲同学首先对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一部分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做了概述,然后进一步指出随着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发展从早期初步译介到逐渐走向全面深入,中国研究者自己的问题意识开始展现。最后,她提出以主体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构建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观,是今后中国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仍需深入探索的问题。
下午第二场发言由浙江大学马迎辉老师主持,评论人是西安交通大学王建辉老师。
第三位报告人是华中师范大学崔伟锋老师,报告题目是“个体生命的被动发生与历史性构造的关联——基于亨利《马克思》翻译的几点思考”。报告围绕亨利写作《马克思》两卷本时的目的,即回到马克思而展开,期望解答回到何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以及如何回到的问题。崔老师通过对文本的梳理与论述,一方面为我们介绍了亨利所认为现有的对马克思的误读,另一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亨利从其生命现象学方法出发,还原了马克思对于人的历史生命生成的解读。
第四位报告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金菁博士,报告题目是“从具身到批判——论《我的祖先三部曲》中的身体隐喻”。报告指出,作家卡尔维诺创作中期出现了从马克思到现象学转向的趋势,《我的祖先三部曲》就是作者通过具身形态,如“身体的三次分裂”,让想象的、奇幻式的作品最终走向社会批判的路径。身体作为“含混性的载体”连接起了奇幻与生活世界。
第三场发言由中山大学张米兰老师主持,评论人是南方医科大学的黄旺老师。
第五位报告人是南开大学王亚娟老师,报告题目是“梅洛-庞蒂的历史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王老师指出,梅洛-庞蒂本人非常关注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又因其所处政治现实的危机和现象学家身份的双重关系,让他既使用现象学的方法看马克思主义,又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问题,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关联的争论来修正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些缺陷,实现了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第六位报告人是复旦大学刘少明老师,报告题目是“人在资本主义中的死亡——论米歇尔·亨利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刘老师首先介绍了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从人的生命出发,认为生命具有主体性、创造力、个体性。接下来刘老师指出在亨利看来,在资本主义以及虚假的社会主义中的生命特征恰恰在经济生活、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被抹杀,走向了死亡。刘老师认为,亨利对资本主义以及虚假的社会主义中人的死亡的分析,是对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结合,也是对资本主义当代特征和未来趋势的重要思考。但也因亨利的分析领域有限,最终并未能很好地提出改造方法。
第七位报告人是图宾根大学的博士生潘易植同学,他的报告题目是“主客体如何统一?——卢卡奇与早期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历史问题的批判”。潘易植同学从“卢卡奇与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都是主客体统一问题”入手,分析了卢卡奇与海德格尔对待黑格尔历史问题的不同思路。卢卡奇在某种程度上倒转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海德格尔则在精神、历史的主张上与黑格尔相一致,但在最为基本的方法原则上区别于黑格尔,主张现象学的直观。
25日上午,第一场讨论由中山大学的谭群玉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的刘贵祥老师评论。
靳希平老师因病未能参与发言。第一位发言人是大连理工大学的薛晋锡老师,发言题目是“马尔库塞论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薛老师着眼于马尔库塞的早期现象学思想方法和其后期社会批判思想之间的衔接问题。首先,薛老师指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境遇下,现象学分析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考的问题具有深刻的一致性,现象学分析面对的是“物化”的现实世界;其次,薛老师认为,为了破解“物化”的难题,马尔库塞从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中找到灵感,在现象学方法和辩证法之间做出勾连,发展出辩证现象学的思想方法;最后,薛老师指出了审美维度如何在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突显出来。
第二位发言人是浙江大学的王嘉老师,发言题目是“人类历史与存在历史:青年马克思遭遇后期海德格尔”。在王嘉老师看来,海德格尔的文章《技术的追问》中使用的核心概念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的核心概念有着工整的对应关系,经过一系列论证,王嘉老师认为,《技术的追问》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某种现象学改写。
第二场讨论由中山大学龙霞教授主持,海南大学的谢永康老师评论。
第三位发言人是南开大学的侯振武老师,报告题目是“阿多诺否定辩证法视域下的‘事物’(Sache)概念”。首先,侯老师说明了,在阿多诺看来,胡塞尔现象学试图通过悬搁和直观两种方法突破主客二元论模式的努力是失败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像胡塞尔一样局限于唯心主义的主客同一性的设定当中,因此,阿多诺转向了一种唯物主义的事物概念,最后,侯老师将社会学维度作为一个范例深入揭示了阿多诺对事物概念的哲学思考。
第四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魏琴老师,报告题目是“面向事情本身的辩证法:阿多诺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建”。魏琴老师首先明确指出阿多诺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方法,其根本目标就是通达事情本身。其次魏老师论述了阿多诺对辩证法的实证化批判,紧接着讨论了阿多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最后,魏琴老师提出了她自己对阿多诺现象学批判的反思——面向事情本身是否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冲动?事情本身是认识得以可能的前提还是认识活动的一个剩余?
闭幕式由中山大学郑辟瑞老师主持,郑老师总结道:本届专题研讨会报告内容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之间的争执实际上是方法论之争,即辩证法和直观方法之争,这一争执也体现在当代哲学的其他领域,而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相关问题。随后,中山大学张子骞博士代表本届主办方致辞,对各方的支持再次表示感谢,并对为期一天半的整个会议的内容进行了学术总结。最后,下届主办方代表浙江大学马迎辉教授致辞,欢迎大家明年杭州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