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
2022年12月17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协办。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现代哲学》主编张伟教授主持开幕式,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同志,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李萍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共二十余人,出席研讨会并作专题演讲。
开幕式上,张伟主任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相关重要论述,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新境界、前进方向、美好前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张伟主任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同志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继上周成功主办“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专题研讨会之后,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大哲学系、中大马哲所乘势举办“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展现了宏阔的理论视野、高度的理论自觉、强烈的学人担当。他表示,真诚期待通过系列专题研讨,更加系统地梳理归纳百年来我们党探索、开辟、拓展“两个结合”新路径的经验启示,从而更加学理化地诠释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以“‘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研讨主题,对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开辟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对于推进“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他代表学校党委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由衷祝贺。
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哲学系暨马哲所李萍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现代哲学》杂志、中山大学马哲所和哲学系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次研讨会的背景与意义。她强调,“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现代哲学》的重要选题方向,是中山大学马哲所和哲学系重要的研究领域。她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
开幕式后,主题论坛拉开帷幕,四个阶段的主旨报告相继开展。
第一阶段的主旨报告由《现代哲学》副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马天俊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韩震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文化根基》的报告。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从而能够让中国人民理解并且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和价值主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有很多共同点,从而能够让中国人民接受并且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术语,与唯物辩证法话语体系和语言风格也有近似性,从而能够让中国人民容易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并且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让先进的科学理论获得了最基础、最直接、最具有生成性的前理解结构。
南开大学资深教授、哲学院王南湜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的当代重建何以可能》的报告。他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涉及两方面,即对时代的认识和对中国的深刻认识。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康德和马克思对西方现代社会、现代性之本质的认识,是建构一种与现代世界相匹配的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就第二个方面而言,我们必须要有一种能够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部来看现代世界的视角,在方法论上我们需要一种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在重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目标上,我们要以中国式的方式理解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理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志强教授作了题为《“两个结合”与新时代创新理论形成的内在机理》的报告。他强调,“两个结合”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机理。结合作为实践中的创造,不仅要解决时代问题,而且要把对时代问题的认识放置到更深刻的历史基础之上,看到具体实践的观念、价值的基础,看到具体实际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而日用不觉的特性,也就是看到具体实际背后的中华文明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华文明相结合,这是实践成功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途径。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教授作了题为《坚持“两个结合”,光大优秀传统》的报告。基于中华民族丰富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他强调,“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时代要求和逻辑必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价值支撑;坚持“两个结合”、光大优秀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标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守正创新之道。
第二阶段的主旨报告由《现代哲学》编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两个结合”的意涵》的报告。他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在相关的两个维度: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就其本质规定来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尽管如此,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特殊的强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化的双重维度》的报告。他从比较的角度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般构架、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构架包含资本逻辑、形而上学和民族国家三个层面。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工业化、城市化、乡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工业化为主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人民至上和共同富裕为目的,同时具有总体性和世界性。
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谭群玉教授作了题为《“两个结合”视域下的“实事求是”意义新探》的报告。她强调,从“两个结合”的视野看,“实事求是”具有四个历史的、纵向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意义:其一,在与儒家经典结合的意义上,“实事求是”包含“求真得实”和“知行合一”等意蕴;其二,在与科学主义结合的意义上,“实事求是”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其三,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结合看,“实事求是”强调要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其四,在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怎么样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钟明华教授作了题为《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的报告。他在揭示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意义: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发展来看,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方式;从文化复兴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个“结合”指明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从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来看,第二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价值。
下午,第三阶段的主旨报告由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户晓坤教授主持。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东晖教授作了题为《“两个结合”的历史方位》的报告。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时语境中的六个意义:“化中国”、“中国化”、“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的必然结合”、“大众化”、“文化立场”和“独立自主”。在分析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演进特征的基础上,他探讨了“两个结合”的关系和历史方位,强调其理论视野更加宏大,价值构建更加厚重,实践导向更加主动,历史方位更加清晰。
《党的文献》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高长武研究员作了题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目标指向》的报告。他从理论、文化、文明三个维度分析了第二个“结合”的目标指向,指出第二个“结合”落到文明的高度上,创造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意义,要在从理论到文化再到文明这个不断拓展的过程和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加以领会。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作了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三个维度》的报告。他指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是内在联系的。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必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理论体系,重构哲学史以及建构哲学教科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主线,重构哲学史和建设教科书是两翼,三者形成活力,共同发挥作用,能够实质性地促进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作了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报告。她提出,“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只有抓住时代的着力点,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构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四阶段的主旨报告由《现代哲学》编辑、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两个结合”的思考》的报告。针对“怎样算得上结合”和“怎样来结合”这两个问题,他提出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生生不息的文明过程等方面深入理解“结合”。他强调,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应有向度》的报告。他指出,在现代化的框架下,重大的社会转型形成了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应有的定位和形态,而不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或者部门。从这一意义上说,发展一种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十分必要。
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作了题为《坚持人民至上与推进“两个结合”》的报告。他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人民观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历史主体、需求主体和动力主体等维度深化了对人民观的认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和新的理论高度。这不仅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的重要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两个结合”》的报告。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全世界发展的新贡献,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两个结合”从时间、空间上拓展了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促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
本次专题研讨会的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现代哲学》主编张伟教授作会议总结。张伟主任指出,上次会议和本次会议分别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党委给予本次会议的指导和支持,全体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和会务团队的服务工作,张伟主任表达了由衷感谢,并期待专家学者继续支持《现代哲学》、中山大学马哲所和哲学系的相关工作。最后,张伟主任宣布本次研讨会圆满闭幕。
本次会议以线上形式举办,共有两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专题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