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5讲
2022年11月28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和广东哲学学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五讲以线上方式进行。本次讲坛由国际知名的黑格尔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专家米夏埃尔•宽特(Michael Quante)教授主讲,主题为“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Die Geschichtsphilosophie von Karl Marx)。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清华大学哲学系陈浩副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龙霞副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王兴赛、凌菲霞副研究员担任学术翻译,本次讲坛共有一百五十余名观众在线参与。
马天俊向与会师生表示欢迎,介绍了主讲人,米夏埃尔•宽特是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系实践哲学讲席教授,《黑格尔研究》主编,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主席,在德国观念论、人格哲学、行动哲学、伦理学、生物医学伦理、社会和政治哲学等领域造诣颇深。其专著《卡尔·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文版已在国内出版。
宽特认为,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工作,在从早期著作到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都存在着历史哲学的解释。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宽特首先介绍了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语境,指出黑格尔历史哲学对马克思影响深远,奠定了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的历史哲学发展逻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哲学人类学,其中的异化理论和对象性的类本质构想,也是其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实现其类本质,但人的异化是人的类本质发展和实现的必然步骤。资本主义是这种被异化的对象化的终点,一旦类的一切特性都被解脱出来,人就可以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其类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与布鲁诺·鲍威尔、施蒂纳持续论战中,也自觉地与费尔巴哈立场保持距离,并试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展开的批判和划定界限的运动中阐发他们的历史哲学构想。宽特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强调,历史理论必须从相互合作的人和社会交互作用出发,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宽特认为,这一历史构想在批判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的同时,与马克思的类本质形而上学所具有的目的论结构是兼容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将之窄化解读为历史经验科学。宽特认为,要将《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费尔巴哈章”中所发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向理解为:在青年黑格尔派论战语境中所阐发的历史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为马克思受黑格尔启发所形成的类本质形而上学赋予一种经验上的合理性,并加入无产阶级作为政治承担者。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宽特探讨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历史哲学。他认为,从历史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目标是,以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阐发一种以经验为基础、对资本主义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同时具有指导革命性政治改造的潜力。以MEGA2为基础,宽特首先考察了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恩格斯的书评,认为恩格斯将之提升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读,是将逻辑辩证的顺序等同于历史顺序。但从1843年起,这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批判的中心点,因此我们要避免以逻辑-历史的解读方式在《资本论》中寻找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其次,宽特批评了另一种试图以单一经验科学代替哲学理论建构的解读方案,认为马克思所提供的绝非对历史过程的纯经验性说明,而是力图通过经验研究的成果来确保他自己的哲学理论构建并使之合理化。由此,宽特提出自己的替代性方案。宽特指出,联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手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如何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组织其所区分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大阶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历史哲学构想中的哲学人类学基础。
报告结束后,陈浩和龙霞先后对宽特的报告进行评论。陈浩首先概括了宽特报告的主要内容,指出宽特是将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解奠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和类本质形而上学,并且认为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后期的《资本论》都得到一以贯之的保留,并加入经验性的证明。陈浩提出两个问题。其一,异化包含客观异化和主观异化两个维度,如何理解两者的重要性及其关系?何者是原因,何者是结果?其二,宽特所界定的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何以区别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对于问题一,宽特指出,异化的区分在马克思那里更为复杂,客观异化和主观异化并没有更根本的区分,两者都是异化总体的部分,资本主义条件下客观异化导致了主观异化的发生,而如果主观异化不被清除,客观异化也是难以被驱除的。对于问题二,宽特认为,马克思和黑格尔历史哲学重要共同点是他们对历史事实都有哲学处理视角,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存在着差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以一种哲学人类学取代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并且在诸多重要概念上都与黑格尔存在差别。同时黑格尔哲学具有和解主义的倾向,而马克思力图通过斗争的方式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龙霞肯定宽特鲜明的历史哲学视角和宏阔的思想史视野,指出马克思的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素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此,严格澄清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性质和内涵是当今研究亟待开展的一项任务。同时,基于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密切渊源,必须首先澄清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关系。龙霞非常认同宽特将马克思历史哲学置于马克思想中经验科学成分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张力这一视角来探讨,并指出马克思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的核心课题正在于如何处理马克思思想中的黑格尔辩证法遗产。进一步来看,这涉及到一个颇为关键的问题:马克思在反对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的同时,他究竟如何处理黑格尔目的论所立足的辩证法根基?
宽特在回应中首先指出,深入手稿去理解黑格尔辩证法是非常重要的。宽特进一步补充了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黑格尔的历史是有终结的,而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则始终是变化的。黑格尔认为历史终结之后,其哲学没有尚待展开和实现的东西;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认为未来有尚待实现的东西。
在讲坛的讨论环节,慕尼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谷民德(Moritz KuhlMann)同学提问,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矛盾概念是否有差别?如何在现实中理解矛盾?矛盾概念与历史哲学有着怎样的关系?宽特认为,黑格尔《逻辑学》中的矛盾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矛盾,两者基本一致,都具有辩证法结构。马克思认为矛盾是现实的部分,可以通过辩证的方式来理解现实,其资本主义批判就展现了矛盾在社会现实中不断被克服的过程。如果用异化的概念替换矛盾的概念,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差别。马克思认为异化能够在理想的社会中被彻底解决,而黑格尔则认为异化不能被彻底解决。
本次讲坛步入尾声,宽特教授衷心感谢了主办方与参会师生。马天俊教授对本次讲坛进行小结,期待将来有机会邀请宽特教授莅临中山大学,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宣布本次讲坛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