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4讲
2022年11月21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四讲在线上举办。本次讲坛由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教授主讲,主题为“作为政治争议话题的马克思传记:21世纪马克思传记的唯物主义进路”(Marx’s Biographies as a Politically Contested Field:Framework for a Materialist Approach to Marx’s Biographies in 21st Century)。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陈长安讲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莅副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凌菲霞副研究员担任评论人兼学术翻译,本次讲坛共有百余名师生在线参与。
陈长安欢迎师生们的参与,并介绍到,海因里希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生平与思想,是“新马克思阅读(New Reading of Marx)”思潮的代表人物。其专著《价值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传记《卡尔·马克思和现代社会的诞生》多次再版,并译为英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海因里希曾任《PROKLA.批判社会学》杂志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编辑。
海因里希从两个方面讨论了科学的马克思传记的编写问题。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美学界的传记倾向于对马克思及其作品进行“历史化”的解释。美国历史学家乔纳森·斯珀伯(Jonathan Sperber)和英国历史学家加雷思·斯特曼·琼斯(Gareth Stedman Jones)分别于2013、2016年出版了重要的马克思传记。斯珀伯明确认为马克思的作品完全扎根于19世纪的时代背景,因此在20和21世纪几乎没有意义。琼斯也有类似的看法,尽管没有斯珀伯的观点那么绝对。虽然有这种“历史化”解释的不足,但是他们的优点在于,首次广泛使用了自1975年起陆续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提高了传记的科学性。
其次,为了反对上述不恰当的“历史化”解释,海因里希提出了传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化解释,并指出它的六个基本特征。第一,传记要基于事实展开阐述,要有科学研究的准确性。第二,传记应把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作为过渡时期进行考察。在19世纪得以确立的西欧工业资本主义基本结构与资产阶级国家的核心政治结构在21世纪仍然是重要的基本社会结构,因此,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当下仍具有意义。第三,传记不能将马克思的生平与著作割裂开来。没有马克思的著作,就无法理解马克思的生平,他的人生冲突和斗争。同样,不理解马克思新的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冲突等,就无法理解他转向新的研究主题的原因。第四,传记要呈现马克思理论探索过程的曲折性,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历时性及共时性考虑。第五,传记要考察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环境,对其思想背景和政治环境进行详细重建。第六,传记作者要意识到自己也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受到当下流行的话语和政治冲突的影响。
报告结束后,王莅和凌菲霞先后对海因里希的讲座内容进行评议。王莅指出,在本次讲座中,海因里希教授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否有必要和可能在21世纪重作一部马克思的思想传记?”海因里希的回答是肯定的,即通过一种“唯物主义进路”来实现这一目标。王莅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写作思想传记是当代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种重要方式,无论对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中国的当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随后,王莅还就“如何写作一部马克思的思想通史”“19世纪究竟是一个过渡性还是普遍性的时代”“西方和东方视角在理解马克思思想时有何差异”“马克思晚年时期的思想图景如何重构”等问题与海因里希教授进行了交流。
针对海因里希所说的基于事实的阐述与科学准确性,凌菲霞指出,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科尔纽(Auguste Cornu)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合传开启了关于马克思生平的学术化研究。科尔纽首次综合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同时代著作、新闻界的评论、权威传记性文献等资料来阐发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相比之下,曾在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担任历史学家和档案员的尼古拉耶夫斯基(Boris Nicolaevsky)在其1936年的马克思传记中出现了一些关于马克思生平的事实性错误。海因里希回应说,冷战时期出版的科尔纽的传记在斯大林主义的影响下存在简单化倾向;尼古拉耶夫斯基的传记尽管有事实性的错误,但是其传记仍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讲坛的讨论环节,有同学提问,既然马克思早期著作有不成熟之处,那人们是否主要研究马克思后期较为成熟的著作?海因里希认为,马克思在不同阶段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的,因而其思想发展历程不是线性的、连续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期思想的某个结论而否定其前期思想的重要性,关键是要发现其思想的发展形成过程和张力所在。针对听众提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编排问题,海因里希指,他反对那种认为可以还原或重构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某书的观点,强调MEGA2将马克思的作品以流传下来的形式原样出版,并附有马克思文本的所有变化和更正,为科学研究马克思思想奠定基础。
讲坛进入尾声,海因里希对主办方与参会师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陈长安宣布本次讲坛结束,并期待未来有机会与海因里希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