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1讲
2022年11月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一讲以线上方式进行。本次讲坛由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主讲,主题为“马克思论国家消亡”(Marx on the Abolition of the State)。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李萍教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凌菲霞副研究员担任学术翻译,共有三百余人参加。
在报告开始前,李萍简要介绍了本次研习会的主讲人和评论人,并向与会师生表示欢迎。李萍指出,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旨趣和专长是解读马克思的早期作品以及辩护马克思思想的连贯性,这也形成了他闻名学界的解读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进路和全面视角。
麦克莱伦从四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说。第一,马克思所说的“国家”是他的社会概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了直接与“社会化的人的本质”相适应的统治形式;马克思在后来的著作中更加强调国家在社会中的功能而非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鸿沟;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国家在主导阶级转变过程中扮演着更为独立的角色。第二,马克思就无产阶级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所使用的各种术语的内涵。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的政策“不是社会主义的”,但公社具有重要潜能,它可能产生一种非集中化的、联邦制的政治结构,以及一种建立在共同计划的合作社基础之上的经济。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国家职能,马克思唯一进一步的主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将存在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时期。第三,目前由国家行使的职能有哪些(如果有的话)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继续存在。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者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在消灭阶级之后,国家的统治职能转变为单纯的管理职能,但他并未对统治与管理的界限作全面的阐述。“消亡”这一表述实际上来自恩格斯,而马克思最常使用的术语是“废除”。第四,马克思关于多线(multi-linear)经济发展和生态问题的观点与他的国家消亡说如何互动。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观点经历了从单一线性到(至少潜在地)多线发展的变化;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基于需求的社会,因而它在经济增长方面非常灵活,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动态的,所以难以被定性为“乌托邦”;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的良性管理将有利于生态危机的控制。在报告最后,麦克莱伦指出,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真理即全体”的辩证观点,我们若孤立地思考马克思思想中的某一专题,将是比较困难的。
报告结束后,本次讲坛进入评论环节。评论人马天俊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评论。第一,报告内容厚重,很多论述对马克思研究来说具有宝贵的学术启发性,值得特别重视。例如,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他对政治及国家的分析的一个“范式”,这有助于我们以宗教批判为类比来深入了解马克思的国家观。又如,国家在某种情况下具有“半独立性”,这有助于突破某种唯物史观教条,对作为问题的国家进行专题研究。再如,报告指出马克思的生态观点与他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及俄国公社的评论同时出现,这是发人深省的。第二,报告阐明了马克思笔下的“dictatorship”与古罗马政治的特定关联,这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反思马克思主义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报告指明马克思所赞赏的巴黎公社的创举之一乃是以“武装的人民”取代“常备军”,这一点,可能对设想国家之“废除”或“消亡”具有特殊意义。也许可以说,人民的自立和强大是国家消亡的条件和表征。恩格斯1887年以瑞士为实例也有过类似论述。在这方面,法家和秦制可以是一个有特殊意味的对照。第四,报告赞许黑格尔的“真理即全体”,不过,这种黑格尔哲学观点大概是一种思辨的上帝眼光,对人来说只能是反思的结果,对于旨在克服根源于无限欲望的生态危机的实践来说,恐怕缺乏切实的指导作用,因为人毕竟实际上不是神。麦克莱伦对马天俊教授的评论作了简短回应。
评论结束后,本次讲坛进入讨论环节。参会者积极地提出许多问题,麦克莱伦对大多数问题进行了回应。慕尼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谷民德提出,应如何看待哈贝马斯的这种观点,即马克思没有关于政治规范(例如法律)如何合法化的理论?麦克莱伦指出,马克思或许没有关乎法律合法化的具体理论,但他确实有国家权力合法化的理论,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到来是它的规范性基础;规范的合法性还与伦理有关,马克思在关乎人性的伦理观点上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这意味着伦理是一种与具体情境相关的生活方式问题。中山大学博士生张冠提出,在关于国家最终命运的描述上,为何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使用“废除”和“消亡”这两个词语?麦克莱伦认为,恩格斯使用的“消亡”是一个生物学的隐喻,或许在恩格斯看来,这一比喻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狭义)科学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更符合时代的进步精神;马克思的观点则更为积极,他认为无产阶级将通过主动的暴力革命来废除国家。
在讲坛的最后,麦克莱伦教授衷心感谢了主办方与参会人员。李萍教授宣布本次讲坛结束,期待将来有机会在中国与麦克莱伦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