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62期
2022年7月6日上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04会议室举办了第62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本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廖钦彬教授主讲,主题为“田边元的实践哲学及其马克思观”。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徐长福教授担任本次研习会的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本次研习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共有近两百人参加。
廖钦彬指出,京都学派哲学家田边元(以下简称为“田边”)中期的哲学主张是“种的逻辑”,属于自力哲学、理性主体的哲学。它在走进自我破灭的道路时,经由他力慈悲的转换走向他力救济基调下的他力哲学、非理性主体的哲学,后者乃是一种以否定行动为基础的实践哲学。与巴门尼德的“思维即存在”观点恰好相反,田边的“种的逻辑”是一种强调“行动即存在”的哲学。
廖钦彬认为,观念辩证法⇒物质辩证法⇒行为辩证法是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田边元的发展图式。田边通过“回归马克思”,以批判式继承的方式重新让马克思思想得到了一个“否定即肯定”的转换。在田边这个辩证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唯物辩证法,而是其自身哲学发展的另一种“跨文化歧出”。在廖钦彬看来,这一“歧出”具有特定的社会实践意义。
徐长福指出,从日本的田边提出“回归马克思”甚至“超越马克思”,到国内的张一兵教授提出“回到马克思”,二者相隔差不多50年。这并非偶然或巧合,而是体现了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早,多样化。
在评论中,马天俊首先肯定了田边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后期的《资本论》贯通起来解读的学术价值。同时他也指出,马克思在1845-1846年间的思想转变是对哲学的扬弃,哲学上的实践与扬弃哲学之后的实践,似应有所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货币、商品的价值性理解,其核心的学理依据是基督论中所谓非实体的、无形象的东西居然成了物体这种思想,货币在物体意义上永远是特殊的某物,但在特定社会样态中却成了一般的、普遍的某物。在这个意义,还是“太初有道”比它的浮士德式变式“起初是行动”要更加根本。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谭群玉教授、凌菲霞博士后、王兴赛副研究员等分别就田边对马克思的“否定”和“活用”的具体内涵,马克思思想中的“有”和“无”、“行动”与“存在”概念间的关系, “种”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廖钦彬教授进行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