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61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7-07

2022年6月23日上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04会议室举行了第61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本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龙霞副教授主讲,主题为“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在康德、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之间”。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谭群玉教授担任本次研习会的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户晓坤教授、王兴赛副研究员担任评论人。本次研习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共有约三百人参加。

在报告开始前,谭群玉简要介绍了本次研习会的主讲人和评论人,并向与会师生表示欢迎。

在报告环节,龙霞从几件备受关注的事情说起,解释了她长期关注历史哲学以及最终选择本次报告主题的缘由。其后,龙霞从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哲学的一系列阐释难题入手,进一步指出,阐发马克思“哲学革命”建立的新的哲学模式,依赖于一项必要的思想史工作,即在思想史上与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有着最为切近的渊源和关联的三位思想家——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坐标系中厘定、界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位置。

龙霞认为,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在两者的对话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马克思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吗?在学界迄今为止的研究当中,这个问题一直处于两种对立的解释中。正如肖恩·赛耶斯所概括过的,即有人认为马克思是紧跟着黑格尔的脚步,但也有人认为马克思拒斥黑格尔的观念论。这两种看法可谓各有理据、各执一端。

对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龙霞指出,寻求自然与自由的联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哲学出现的主要背景。借助康德的视角,可以更清楚地审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方案。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方案恰恰落入到了康德所说的预卜的人类史或预言的人类史。从人的有限性立场出发,康德认为人类历史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偶然的,并没有什么不变的“历史规律”。借助康德的视角,也可以思考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两种黑格尔式的阐释模式。第一种是以第二国际为代表的历史决定论阐释,其核心要点是排斥和否弃黑格尔的辩证法。这种实证主义框架下的历史决定论本质上仍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历史神学。第二种是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卢卡奇重新接纳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内核——“实体—主体”结构,然而它同样未能摆脱历史决定论(命定论)的结局。

龙霞指出,以往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阐释,无论“否弃”辩证法,抑或“拯救”辩证法,无一例外落入黑格尔历史神学的窠臼中。因此,真正摆脱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的模式,并非易事。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的矛盾性关联恰恰表明了马克思历史哲学之“新”——一种既保留了辩证法内核,又能真正颠倒同一性哲学前提的历史哲学。

报告结束后,本场研习会进入评论环节。

评论人户晓坤认为,龙霞以历史哲学为轴心构筑思想坐标系的思想史前提性工作,不仅呈现出关于历史哲学这一主题的丰富的对话维度,更根本的意义在于,这个思想坐标系变成一张具有内在张力的、自我显现的意义之网,帮助我们以特定情境去捕捉解答历史之谜的思想路标。这一前提性工作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哲学性质及其定向,置于思想史问题结构展开的连续性中,打开了对话的空间和视域。户晓坤指出,报告置于由康德、黑格尔以及海德格尔所构筑的思想坐标中,阐释了“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两个小问题:一是历史性作为哲学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哲学的历史原则如何可能?二是哲学的历史原则的唯物主义基础如何可能?这两个问题本身都意味着由哲学的开端所关联的哲学本身性质与任务、方法的重新定向。从以上两条由哲学的开端所关联的哲学本身性质与任务、方法的重新定向中,我们看到思想的客观性与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的建立与哲学的历史性原则之间内在关联。

评论人王兴赛针对报告提出了几点问题。首先,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种总结式的、后思的体系性理解,并不指向未来,而青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马克思则提出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历史哲学,龙老师如何看待当时历史哲学的这种转变?其次,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把他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泛化到人类历史中,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作为人类历史的原则,但人类的实际历史并不如此,龙老师如何回应这种观点?最后,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具有本质主义特征,那么人类历史是否还存在一种确定的目标?

龙霞简要回应了两位评论人的评论。对于户晓坤所归纳和提示的思想史线索,龙霞表示高度认同。对于王兴赛提出的几个问题,龙霞指出:首先,正如福山和科耶夫等人的学说所显示的那样,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也可能指向未来,只不过指向的不是不可知的未来;其次,关于历史决定论的问题,马克思本人实际上对历史决定论也有批评和反思;最后,关于本质主义问题,马克思反对概念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但他不是一个反本质主义者,远未激进到后现代主义的程度。

在开放交流环节,线上、线下的与会学友围绕讲座的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针对报告中尚待澄清的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关系问题,主持人谭群玉提出,海德格尔在这篇文章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博士后凌菲霞提出,马克思有卢卡奇所阐发出来的那种主客体同一性或主客体辩证思想,但也有类似实证科学的元素,这种张力应该如何理解?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生代文勃指出,如果把历史哲学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关窍,那么是不是也会有另一个困境,即必然要严重改变历史哲学的既有含义?此外,还有线上学友参与提问与讨论。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后周宏胤提出,学界关于马克思与目的论的关系有诸多讨论,应如何看待这些对马克思思想中目的论的不同解释之间的关系?

龙霞逐一回应了上述问题,在此过程中进一步阐发了相关内容。

在活动的最后,谭群玉向龙霞赠送了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