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60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6-14

  2022年5月26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哲学系锡昌堂504会议室举行了第60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本次研习会的主讲人是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万东副教授,主题为“霍布斯激情谱系中的语言维度”。中山大学哲学系龙霞副教授担任主持,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刘宇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涛副教授担任评论人。本次研习会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同步进行,共有约60名师生参加。

  马万东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分别是霍布斯激情话语的理论来源、霍布斯激情谱系的建构原则以及激情视域中的人性图景。激情问题在当代日益引起各学科的重视,历史学甚至迎来了“情感转向”,以道德心理学和古典哲学为代表的哲学学科对激情问题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兴趣。马万东认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与作为方法论的修辞学密切相关。修辞学作为“说服”的技艺带有天然的互动结构,因此必然要求深入探究“说服”的三个维度:演说者的性格(ethos)、听者的激情(pathos)和演说本身的道理(logos)。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激情(pathos)的探究是为了影响判断(logos),那么在霍布斯那里,上述关系却出现了颠倒,也就是说对激情的探讨变成了根本目的,判断或理性却成为了手段。霍布斯视数学为理性的杰作,但激情却是政治哲学的不二法门。马万东认为,霍布斯实际上是以一种划界的方式限制理性以便给激情留出地盘。

  马万东提出,霍布斯对激情谱系的展开和建构依据了形式逻辑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层次。霍布斯将语言视为人类最高贵、最有益处的发明,认为澄清激情名目的基本内涵乃是建构工作的首要步骤,因此他在欲望与嫌恶、爱与憎、快乐与痛苦等单纯激情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复杂激情。判断就是分类,就是明辨,这有助于形成一对社会情感,即尊重与轻视,地位、财富、幸运、慷慨都令人尊重,贫穷、怯懦、吝啬、不自信等在霍布斯看来都不令人尊重。推理的加入使人变成了一种对未来担忧的动物,因此,权势欲的增长和竞争成为常态,而零和博弈又带来和平的可能。最后,霍布斯在激情视域中实现了人性观的根本转变,即从人是理性动物到人是激情动物的转变,其次是幸福作为最高目的消解,生命变成了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

  在马万东报告结束后,活动进入了评论环节。

  评论人刘宇认为,激情问题对霍布斯来说是一个核心论题。在激情中找到语言、理性等等的关系,是一个和实践哲学关系密切的逻辑线索,可以勾连诸如行动动机等问题。刘宇继续指出,霍布斯把一切欲望归结于权势欲,但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此外,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呈现问题没有和激情问题清晰勾连出来,其间的逻辑关系或理论关系依旧令人疑惑。对于激情泛滥的市民社会如何过渡到语言和理智的社会契约,刘宇也进一步提出了疑虑。 

  评论人黄涛认为,在霍布斯之前没有人明确提出情感转向的问题。霍布斯使用古典资源反复回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但更改了亚氏笔下的情感或激情的意义。古希腊的修辞有强烈的教化和说服的含义。但在霍布斯这里,激情本身是不会区分高低等级的,都是人的表现方式。黄涛还提出,霍布斯并不着眼于语言的起源性话题,而是讨论语言的使用,尤其是语言的滥用问题,此类滥用和激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展开讨论。此外,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是,如果将激情视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关键,那就有必要进一步回答,在激情的基础上,如何产生出一个有序的政治状态?

  马万东简要回应了两位评论人的问题。随后,研习会进入开放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师生围绕讲座主题与主讲人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马天俊教授提出,激情、语言问题与人的主体性问题相关,而主体概念实际上存在着历史的差异性,因此,在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所处的不同时代,激情、语言乃至修辞的主体是否有别?龙霞认为,参照牛顿物理学,事物需外部对象的影响才能产生动力,因此霍布斯在此的立场和牛顿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值得讨论。徐长福教授辨析了激情的被动性和理性的主动性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并指出对于霍布斯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古今维度,还要注意地理维度,即中心和边缘的问题。王兴赛副研究员的问题是,霍布斯以个体的激情为起点所提出的利维坦是一种理性之物还是激情之物?如何理解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民主和绝对主义之间的关系?覃万历副研究员讨论了修辞学中语言和激情的关系问题。凌菲霞博士后就霍布斯与苏格兰情感主义之间的关系提出疑问。李婷婷博士生讨论了霍布斯的激情结构同古希腊语境下的主动者和旁观者结构的对比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主讲人马万东对上述评论或提问给予了回应,并进一步展开了相关分析。

  在讲座最后,龙霞向马万东赠送活动海报,并与刘宇、黄涛等合影。

imag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