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32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6-14

     2022年6月1日上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15会议室举办了第32期实践哲学讲堂。本次讲堂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曙光教授主讲,主题为“从‘中西之争’说起——论近代以来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的特点”。中山大学哲学系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担任本次讲堂的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本次讲堂是实践哲学讲堂系列活动首次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同步进行,共有约一千名师生参加。

在报告开始前,徐长福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实践哲学讲堂系列活动的基本情况,并隆重介绍了本次讲堂的主讲人和评论人。

在报告环节,张曙光以近几年的中西之争话题谈起。他指出,“中西之争”肇始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学界已形成主流性看法,即中西文化之异的要害在于古今之别,解决之道在于古今之变。这种将中西之争归结为古今之别的思维框架几乎支配了整个中国的20世纪,到了21世纪,中西之争的问题又浮上了水面。这究竟是一个理论上已经理清、而实践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说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并且还是实践上的问题?他由这个问题切入,从三个方面展开了相关探讨。

首先,目前中西之争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张曙光认为,当下关于中西之争的讨论中有两种观点比较重要。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严重问题,是因为人们信奉理性主义的进步主义,把中西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都纳入到一个进步主义的轨道来比较。另外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确实在文化上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的问题,现在也确实应当重视中西文化类型的差异,但这并不能说明中西走着不同的道路。人类的现代文明是统一的,中国现代化的大的理论问题也早已解决,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实现真正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来自实践方面的阻力,使得深层的制度改革难以进行,这在根本上在于全国上下能否形成共识和决心,继续推行现代化,使我们真正实现完全的现代化。

其次,迄今为止中国的理论和实践有哪些特点?张曙光指出,从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经验教训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表现为从“器物”的变革,到“制度”的变革,最后到“观念”的变革,然后又反转来展开的一个循环的逻辑。现代化是人类的共业,不可能被等同于单纯的器物,而必定是一种现代社会系统,属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而必定包含现代社会游戏规则和世俗的、理性的文化。因而,我们应当也能够在现代人类文明的维度和尺度上跳出中西之分和中西对立,明确中西之同,如自然科学、现代社会基本的游戏规则。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接受外部的挑战非常明显,造成中国近代以来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有以下几个特点:杂多、悖论、反复、转折和突破。这些特点都可以概括到一个开放的大循环里面。

最后,张曙光试图提出一条当代社会的人类发展之道。他提出,中国儒家和道家都强调“道”,而我们今天其实也在寻找这个“道”。用“道”来表征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假设,就是“开放的循环”。这个开放的循环,今天我们应当把它理解为:大自然在它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生命,生命的进化又产生了人类,而我们人类同时具有自然生理的层面、社会制度的层面和符号精神的层面。这三个层面不仅共时地存在着,而且历时地展开着,我们每天的工作可以说都是从一个层面跃升到另一个层面,然后又从另一个层面循环过来。他认为,有两个命题构成了这个大循环的两个机制:一是“优胜劣汰”,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充分证明的;二是“差异互补”,这是达尔文没有太关注的,即弱者也能生存以及自然界共生现象。他认为,“差异互补”其实和“优胜劣汰”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机制。

报告结束后,活动进入了评论环节。

主持人徐长福首先认为,本次报告充分体现了“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的主旨,他还分析了学界对古今中西问题的几种不同讲法,认为本次报告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

评论人马天俊就三个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第一,实践有地方性,真理则难说有地方性。近代中国的实践已经不少,但求真理这方面的事情似乎不怎么发展,也乏善可陈。客观上,后者对前者是有长期影响的。第二,“中”与“西”对举,似乎不够对称。“中”可以说是自指,而“西”则有嫌笼统,“西”的外延中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大不相同的事情或观念,不具体深入探究就会使“西”显得空洞,尽管空洞的东西容易激发热情。第三,如果借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成说,那么在所谓古今问题上,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呢?

对于上述评论,张曙光认为,对此类问题作原则性的解答是不困难的,但每个问题若具体化都很难处理。随后,张曙光逐一回应了有关问题。

在开放交流环节,线上与会的学友首先向主讲人提出了相关问题。例如,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是什么?中西之争的“争”在何处?不同文明比较的根本尺度是什么?线下与会的师生也向主讲人作了提问。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叶甲斌提出,主讲人的报告是否预设了现代化理论和中西古今问题之间的某种关系?如何看待“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观念”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生范琳莉针对进步主义与新中国建设历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疑问。对上述问题,主讲人作了简要回应。

在会议的最后,徐长福向张曙光赠送纪念海报,并和与会老师合影纪念。

 

image-20220614083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