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马克思主义人物研究工作坊
第一期马克思主义人物研究工作坊于2022年4月16日上午通过腾讯会议召开。本期工作坊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联名主办,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协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位学者参加了工作坊。
工作坊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马哲所所长张伟教授作开场致辞。张伟感谢来自各地的学者一直以来对中山大学哲学系和马哲所的大力支持,感谢诸位学者对工作坊、尤其是对年轻学者的支持。张伟认为,工作坊以“马克思主义人物研究”为名,并将第一期的主题确定为关于马克思传的研究,是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而有趣和有意义本身就是非常统一的。张伟从“给人物作传”这个东西方兼具的传统出发,提出传记与人物思想研究之间的内在且有机的联系。他强调,马克思传记不仅书写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而且呈现马克思思想的效应。他认为,工作坊对这个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会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期工作坊旨在促进关于马克思传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反思。工作坊共分三场,每场有二至三位发言人,每个发言均设评论人。
第一场的发言由中山大学的李萍教授主持,发言人分别是中国社科院的魏小萍教授、中山大学的马天俊教授和南京大学的张亮教授,评论人分别是中山大学的徐长福教授、张亮和马天俊。魏小萍的发言题目是《如何再现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她从其与张云飞合著的《马克思传》(1998年)出发,说明其写作传记的初衷——即了解马克思的真实生活经历以及思想形成过程等。她说明了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马克思遇到了两个重要的人生伴侣,分别是生活伴侣燕妮以及事业伴侣恩格斯。二是马克思形成了自己彻底的批判方法和独特的批判路径。魏小萍强调,传记尤其要关注马克思思想的灵魂,即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思想以其彻底性与其他人的解放思想区别开来。
马天俊的发言题目是《卡尔·马克思: a man, an individual, a person, or an idol》。马天俊认为,作为a man的传主马克思是许多个人里的一个,只不过是一个生动的表象。作为an individual的马克思是不可再分的个体,而人们对这样的马克思的认识存在限度,即难以说完全透彻地理解了马克思。individual衍生出来的名词individuality意味着马克思的个性,但是用individual或individuality还不足以呈现真正饱满的个性。作为a person的马克思是高度文明化的,承担着实际的客观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带有社会规定性,比individual更加具有客观性和伦理性。作为an idol的马克思往往被理想化或意识形态化,需要警惕其中可能的谬误或局限。
张亮的发言题目是《思想传记以写出传主的“三性”为上》。张亮强调,对马克思最为核心的历史定位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张亮提出了“三性”:一是要写出传主的人性,即写出马克思的真实生活,包括其爱恨情仇等,写出平凡人的生活史和发展史。因为再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从平凡人中间崛起,都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的伟大的思想家。二是要写出传主的思想性,即要从平凡中写出伟大,因为马克思终究是在平凡中成就了自身的不平凡。以赛亚·伯林的马克思传是这方面的典范,相反,英国左翼工人运动史学家琼斯(G. S. Jones)却建构了淹没在历史细节中的马克思的形象。三是要写出现实性,即作传者越是认识到自己的现实性、限定性和有限性,就越可能写出让自己和自己的时代满意的传记。
第二场的发言由中山大学的谭群玉教授主持,发言人分别是中山大学的凌菲霞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的贾向云副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董彪讲师,评论人分别是魏小萍、中山大学的陈长安讲师和谭群玉。
凌菲霞发言的题目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文版马克思传研究——兼论马克思传基本范式的确立》。凌菲霞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出现了包括梅林和滕尼斯在内的学者所撰写的七部德语马克思传记。就马克思思想而言,它们都重点阐释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分别采取正统、新康德主义和心理学三种阐释进路。就马克思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的关系而言,有的传记认为革命的马克思比理论的马克思更重要,有的则持相反看法,形成了两种“两个马克思”思想。就马克思思想与其个人生活的关系而言,有几部传记以“遭遇—心理—思想”为框架来解释这种关系。这些不同进路、不同思想以及解释框架是作传者在学术视角和政治立场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折射出那个时代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的成就与局限,凸显了马克思传记建构的基本元素,表明马克思传的基本范式的确立。
贾向云发言的题目是《马克思传记的形象建构与范式转换》。贾向云认为,马克思传记大体上经历了从“零碎传记性文章”到“系统性马克思传记著述”,从“经典作家的权威建构范式”到“各国学者多元建构格局”,从“神圣化/妖魔化两极的马克思”到“学院化/客观化还原的马克思”的发展历程。这三条脉络并非严格按照马克思传记的写作时间顺序排列,而是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的。在这复杂的交织重叠的建构过程中,马克思的传记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威范式、苏东学者的神圣化/教义化范式、西方学者的中立化/客观化范式、当代中国学者的专业化/学术化范式。这四种范式并不是专指一切由国别意义上的苏联人、西方人或中国人所写作的马克思传记,而是由于特殊的、专门的研究方式和解读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马克思思想形象。
董彪发言的题目是《马克思思想形象的中国建构》。董彪研究了不同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传》,对比了李季、萧灼基、张光明所著《马克思传》:在“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的近代语境下,为传播社会主义,史学家李季描绘了一个辗转于“战场”和“研究室”的马克思;由于亲历苏式经典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经济学家萧灼基塑造了一个作为伟大革命导师和社会主义经济变革引路者的马克思形象;国际共运史专家张光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的思想解放,强调以平和、公正的心态对待马克思,从历史视野出发刻画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第三场的发言由中山大学的王兴赛副研究员主持,发言人分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杜媛媛讲师和中山大学的施娜博士生,评论人分别是中山大学的覃万历副研究员和中山大学的叶甲斌博士后。
杜媛媛发言的题目是《梅林<马克思传>的法国之旅及其思想史效应》。杜媛媛认为,在马克思研究领域,梅林的《马克思传》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法国之旅虽然启动较晚,但其思想史效应却十分明显,不仅“正面”激发了科尔纽,还“负面”影响了吕贝尔等研究者。科尔纽、吕贝尔等学者的马克思传既是梅林《马克思传》在法语世界的回响,也是连接东西方马克思学的桥梁和纽带。梅林《马克思传》的法国之旅扩大了其影响力,使之成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传的共同源头。与此同时,梅林客观中立的写作原则也被马克思研究者们普遍接受。在梅林《马克思传》的基础上,马克思研究者深入马克思思想世界,从人物活动轨迹和思想发展轨迹上勾勒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大纲。
施娜发言的题目是《山川均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施娜认为,作为1920年代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山川均阅读过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俄国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文献。换言之,山川均的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欧美各国,而且他的学科兴趣比较广泛,涉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不宜将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简单地归于某一处。他认为布尔什维克主义不等同于共产主义,认为日本的革命应该走与俄国、西欧不同的道路。他主张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联合战线,也就是通过宪制来谋求自身合理的劳动待遇。山川均的这种政治判断和立场被称为劳农派社会主义。山川均是日本马克思主义思想多元化以及本地化的一个代表。
最后,由李萍作工作坊总结。她指出,今天的工作坊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交流和学习的开始,指向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她感谢与会学者促成了这次工作坊的成功召开。她认为今天的工作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角度,为更加全面立体地研究马克思提供新的思路。她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在传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跳出原有的一些研究框架,提出新问题,找出新角度,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