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59期
2022年4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锡昌堂504会议室举行了第59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本次研习会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有百余名师生参加。
本次研习会的主题为“马克思因果观的结构主义解释及其解构”,主讲人为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周宏胤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主持了本次研习会,南开大学哲学院王时中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龙霞副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在报告开始前,主持人马天俊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本次研习会的主讲人和评论人。
周宏胤的报告从三个问题开始:什么是因果观?为什么关注马克思的因果观?为什么关注马克思因果观的结构主义解释?他指出,阿尔都塞是讨论马克思因果观的最重要的学者,透过一系列翻译和介绍工作,阿尔都塞的结构因果论已经广为国内学界所知。但是,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只在介绍阿尔都塞的这一说法,尚未有学者真正深入地探究过下述问题:阿尔都塞的结构因果观到底意味着何种关于因果关系的看法,它有何种特殊性?结构因果观在哲学家们关于因果性问题的漫长理论探讨史上应该如何定位?马克思是否真正持有阿尔都塞所说的结构因果观?
通过对阿尔都塞提出的结构因果观以及与之相参照的机械因果观、表现因果观的解读,周宏胤指出,阿尔都塞所谓的结构因果观所理解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存在于结构与结构、结构与要素之间的决定关系,它是阿尔都塞在一种高度同质化的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症候阅读法”从马克思的深层文本中解读出来的。除此之外,阿尔都塞还把结构因果观跟机械因果观和表现因果观严格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各自解释力的优长之处,也忽视了内在于马克思文本中的异质成分。上述问题一方面构成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因果观的结构主义解释的解构,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他解读马克思的“症候阅读法”以及这种方法背后起指导作用的高度同质化的方法论原则的解构。在报告的结尾,周宏胤还对阿尔都塞结构因果论的斯宾诺莎渊源、结构因果性概念的作用和理论定位进行了分析。
在评议环节中,评论人王时中指出,相较于机械因果性和表现因果性,阿尔都塞的结构因果性概念在阐释上确实是一个难题。马克思思想阐释史中关于“资本”的两种典型阐发,即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力史观与阶级斗争史观,它们分别对应着机械因果性和表现因果性概念。
评论人龙霞在充分肯定报告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指出,真正有效的划界必须建立在对事情内在机理进行严格澄清的基础上,报告人所区分的多种因果性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澄清,其解读马克思文本的方法论预设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在讨论环节,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甄龙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王兴赛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千陌博士后围绕讲座的主题向主讲人进行了提问和交流。另有来自线上、线下的多位师生与主讲人展开讨论。
讨论环节结束后,主持人马天俊对本场研习会作了简要点评。在活动的最后,王兴赛代表主持人向周宏胤赠送了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