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58期
2022年3月24日上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课室举办了第58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本期研习会为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首次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200余位师生参加。
本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江璐副教授主讲,主题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在德国二十世纪哲学界的复兴”。中山大学哲学系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担任本次研习会的主持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贺念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黄子明副研究员担任评论人。
在报告开始前,徐长福向与会师生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研习会的主讲人和评论人。
在报告环节,江璐首先介绍了实践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变迁。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theoria)、实践(praxis)和创制(poesis)的三分法,在往后的哲学体系中被简化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二分法,到17世纪的基础主义知识论兴起后,实践哲学重要性日益削弱,到20世纪最终被政治科学所取代,直到60年代才得以复兴。将实践作为具体生存的问题来加以考量,是20世纪后半叶才重新出现的现象。江璐考察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学界涌现的一系列关于实践哲学,特别是关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著述。
江璐的报告结束后,进入评论环节。
评论人贺念认为,康德那里的实践哲学的原则根本上建基于人的“思想”能力。通过一种形式化的推导,康德将道德法则理解为一种别样的“自然法则”。而里德学派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法”的理解,即它不是对人类理想的规范性解释,而是在城邦中的生活秩序。里德学派借此消解了“是与应该”之间的对立,将实践哲学之准则的来源归还给了共同体的历史现实。另一方面,里德学派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吸收以及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争执也在现代德国建立起了一个“自由的保守主义”传统。
评论人黄子明提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和政治学是统一的,到后来逐渐分离了,这背后是人作为个体存在和作为共同体存在的日益割离。她指出,里德学派试图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寻找解决德国自身问题资源,这可能源于战后德国和战后的希腊城邦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关怀。她还提到道德哲学和美学、现象学的几点相通之处。
在报告和评论环节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内容与主讲人进行了讨论。
江璐对于贺念、黄子明的评论予以回应。江璐指出,实践是活动的、活生生的,要在共同体的生活中通过相互交往对它进行改变,而实践是创制的始因,可以把理论、实践和创制的三个维度以实践为聚焦点结合在一起。江璐还对有关里德学派、现象学的评论进行简要回应。
主持人徐长福认为,凡是强调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学者,大都是从自己的集体生活实践出发的,而本次活动的落脚点就是,中国人从亚里士多德传统谈我们的实践时,能从其他国家的做法和观点得到什么启发。
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参与讨论,他强调了实践哲学与生活样式的关系。亚氏实践哲学中关于自然、目的以及人的完善等观点与城邦这种不太大的共同体息息相关。如果共同体变大,例如现代民族国家,甚至“地球村”,那么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就需要新的思考,例如康德的世界公民观点、黑格尔的国家观点、马克思的类观点。同时,共同体越庞大,个体和共同体之间越需要起连接和平衡作用的各式居间共同体,这样个体的维护、充实乃至完善才是有客观保障的。亚氏实践思想在当代德国哲学界的复兴谅必也有此类情境迁转的背景吧。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胡艾忻指出,对现代性的反思是亚氏实践哲学在德国复兴的背景。她进一步提出了实践概念和作为实践承载者的“人格”概念的关系问题。
江璐分别回应了上述提问,并进一步展开相关论述。
在活动的最后,徐长福向江璐赠送了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