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趋势”高端论坛
为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研究范式,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新情境、新论域、新学理、新方法、新史料和新文献,推进当代汉语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业,2021年12月11日-12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于线上举办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势高端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论坛。共有师生两百余人在线上聆听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和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分别致辞。主持人徐长福教授代论坛召集人马天俊教授对本次“云上”会议做了简要介绍。李萍教授感谢马哲学界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中山大学马哲所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指出本次论坛的目标是探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作为哲学研究之特殊部类的马哲学科的发展方向,希望与会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畅所欲言,不吝赐教。张伟教授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对各位学者莅临本次论坛表示感谢。他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背景下,马哲研究如何体现新趋势、新境界是一个重要问题,非常期待各位学者分享新的思考。
本次论坛持续一天半,分为六场发言。11日上午的两场发言分别由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和龙霞副教授主持。第一场发言中,共有五位学者发言。复旦大学的邹诗鹏教授探讨了哲学视域下开展民族理论研究的背景、困难和可能的进路。北京大学的聂锦芳教授呼吁,重视“哲学的科学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文喜教授提出,应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形态和特定形态以“返本开新”。清华大学的韩立新教授从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市民社会和主观自由、对资本和私人所有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三个方面,示范了如何从概念的高度把握中国崛起的新时代。南京大学的刘怀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研究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开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空间辩证法叙事。
第二场发言共有四位学者发言。首都师范大学的程广云教授探讨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学研究的可能。复旦大学的王金林教授阐述了将“元宇宙”问题置入马哲研究新论域的必要性。北京师范大学的鲁克俭教授介绍了对苏联“马克思学”的新认识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价值。吉林大学的王福生教授从高清海先生的思想入手,阐述了对海德格尔的马克思批判的理解以及由此展开的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新进路。
11日下午的两场发言分别由中山大学谭群玉教授和陈长安讲师主持。第三场共有五位学者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的臧峰宇教授着重剖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及其中国语境。南京大学的张亮教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路。复旦大学的吴猛教授从“对象性活动”和“客观性活动”两个概念入手,阐发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概念”的理解。中央民族大学的王海锋教授论述了“学术史”研究范式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志洪副教授分析了思想创造和现实研究关系的若干难题及其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文性规定的认识。
第四场发言共有四位学者发言。海南大学的谢永康教授以阿多诺文献的译介为例论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翻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武汉大学的盛福刚副教授从对MEGA2的跟踪研究入手重释了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再批判。清华大学的陈浩副教授分析了从《法哲学批判》回到《法哲学》可见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改造的“扬而不弃”的方案。吉林大学的白刚教授依据从“学说”到“学术”、“学科”、“学养”的逻辑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程。
12日上午的两场发言分别由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和徐长福教授主持。第五场共有五位学者发言。吉林大学的贺来教授强调了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抽象自由”与“具体自由”两种自由观的区分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北京大学的杨学功教授从生产、人性、自由、“人的两次提升”四个命题具体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出场。复旦大学的汪行福教授从新左翼批判的悖论入手,提出了新自由主义“出场”的另一种叙述,以此揭示左右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旦大学的张双利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对资本主义危机与政治倒退的三环节反思,论述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启示。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晓升教授集中讨论了肉体和精神的和解与形而上学的当代重构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案。
第六场共有四位学者发言。华南师范大学的尹树广教授阐释了当代西方左翼对“物”的哲学解读对重释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启示。南开大学的王时中教授探讨了树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康德坐标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限度。厦门大学的林育川教授强调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重视建构性维度以回应时代的要求,并提示了此维度下的若干重要主题。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斌教授从马克思的机器论思想与智能拜物教批判的角度论述了人工智能对马克思主义的机遇与挑战。
每场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均对学者们的发言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会议闭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哲所所长助理谭群玉教授主持。李萍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是马哲学界名副其实的“思想盛宴”,与会学者的发言以理论家的使命感和哲学家的大智慧,从不同角度回应了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她代表中山大学马哲所向与会学者表示感谢,并邀请马哲界同仁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山大学马哲所。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