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29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11-09

    2021年11月4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室举办了第29期实践哲学讲堂,本期讲堂也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何萍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本次讲堂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主持。何萍教授报告的主题为“第二国际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在报告开始前,主持人李萍向与会师生隆重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人。

    在报告环节,何萍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难题,即是否存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第二国际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破解上述两个难题需要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以此考察国际马克思主义思想界在评价第二国际上出现的话语体系的转换。

    何萍指出,研究第二国际主要有意识形态与思想史两种不同的语境,而当前中国学术界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仍缺乏自觉的思想史意识。从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并联系其历史背景和问题入手,发现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转变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革新运动,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的开放性和内在活力。最后,她强调,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若不研究这一环,不了解这一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变革的意义,我们就不可能了解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亦不可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整体风貌。

    何萍报告结束后,马天俊做了扼要的评论。他认为,当代学人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问题而生的纠结,可以说是缘于其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列宁最后一篇哲学文章到权威的《简明教程》,从哲学船事件到德波林的帽子“孟什维克化的唯心主义”,强意识形态影响深远。就此而言,何萍老师遵循历史主义方法论原则,本着自觉的思想史意识,重新剖析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意义重大。今天这一讲令人受益匪浅。

    在活动的最后,李萍代表主办方向何萍赠送了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