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57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11-03

    20211027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15会议室举行了第57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30余位师生参加。本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郝亿春教授主持,田书峰副教授主讲,胡艾忻博士评论。田书峰的报告主题为:“柏拉图的实践哲学:柏拉图论欲求的秩序”。在报告开始前,郝亿春向与会师生介绍了本次研习会的主讲人和评论人。本次研习会也是该中心进入第二个十年后的第一场研习会。

    在报告环节,田书峰由柏拉图在《理想国》与《会饮》中对人的心灵结构或灵魂结构的不同论述入手,通过解释这种差别,勾勒柏拉图实践哲学的基本图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灵魂的不同部分充斥着矛盾与斗争的图景,而在《会饮》中则描述了爱若斯或爱欲(eros)向着美本身或美的理念攀升的图景。这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实际上分享着共同的关切,即只有理性进行统治的心灵结构才是正义的,或者只有理性对美和善的理念或美本身与善本身进行沉思的活动才使人的生活值得过,才是最使人幸福的。他认为,柏拉图赋予爱若斯一种新的意涵,即爱若斯的终极对象是对智慧和知识的爱,并在对美本身或美的理念的静观那里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柏拉图虽然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实践哲学,却为后来的实践哲学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形而上学基础:那就是行动主体的心灵结构与爱欲能力。

    田书峰报告结束后,胡艾忻做了深入评论。在她看来,田书峰从道德心理学的范式研究柏拉图,处理了柏拉图哲学中的重要议题,是具有前沿性的研究,然而它也存在几个论证上的难点。

    报告与评论环节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内容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而精彩的讨论。

    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提出,如何解决灵魂不同部分的冲突,以及有朽的欲求者如何追求不朽的美、善的理念,是理解柏拉图哲学中的难题。有同学根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僭主为何不快乐的分析,提出关于欲求与善的联系的不同理解,同时他怀疑人们能否实现柏拉图式的实践。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叶甲斌提出,如果柏拉图有实践哲学,进一步的问题便是他的实践哲学是否存在两种不同的样式,即上升之路与下降之路的实践哲学样式。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王兴赛从何者是行动的起点这个问题出发,追问柏拉图实践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黑格尔的实践哲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有同学提出,如果灵魂三部分各自有其欲求,那么这些欲求是否就是爱欲(eros)。田书峰在报告中解释“相反者原则”时援引了两个例子,对此,有同学质疑两个例子是否彼此矛盾。另有同学对理念的分有产生疑问,比如当人“凝视”美的理念时,他所得到的美的理念与美本身究竟是相似的还是同一的?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强调,范畴分类和内容与具体生活经验之间有内在联系。柏拉图哲学有其特定的感性,与我们的感性差异很大。讨论柏拉图,如能结合历史上的城邦生活,就更好,可以较少非批判地代入我们自身的感性。抽象的范畴有超越感性和跨越感性的便利,充实范畴内容却仍要依赖适当的感性和经验。这也是通达古人的一种诠释学难处。

    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认为,以柏拉图哲学开启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第二个十年,具有特别的意义,回到柏拉图就是回到哲学的家。他指出,谈论柏拉图的实践哲学必然涉及柏拉图的理论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在柏拉图哲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对立,这一区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得到澄清。

     郝亿春肯定了从心性角度研究《理想国》和《会饮》的意义,同时也指出,我们还须从各种心性模式与诸种政制模式的复杂互动与张力中落实柏拉图的实践哲学。

    在活动的最后,郝亿春向田书峰赠送了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