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28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10-08

2021年9月29日上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和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合办的“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在锡昌堂515会议室顺利举行,30余位师生参加此次活动。

    庆祝活动由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共包括三个环节:“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十年回眸”;“实践哲学讲堂”(第28期);共同讨论。徐长福教授回顾了该中心成立之初的情况,随后王兴赛副研究员从“是什么”、“要做什么”、“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该中心成立初衷和目标、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文献的出版等基本情况。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首先代表哲学系祝贺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张伟教授回顾了自己参与该中心学术活动的经历,并高度评价该中心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他指出,形成一个有自己气派和风格的学术团队最根本的是要有学术创新,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恰恰已经具备了这一点,这就是徐长福教授所提出的异质性哲学。该中心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副其实的实践哲学“中心”, 张伟教授期待,该中心在下一个十年能够在国际实践哲学研究界推出更具中大风格和中大底色的原创性成果。

    李萍教授简要回顾了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并代表马哲所高度肯定了十年来该中心在徐长福教授努力领导下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李萍教授的报告“百年中国伦理精神的求索——中国人的伦理生活与文化”,该报告是以国内外资深学者为主讲嘉宾的“实践哲学讲堂”的第28期。李萍教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人的伦理生活与两次人生观论战;新儒家向世界发出的呼吁;中国伦理精神的建构及世界价值。李萍教授指出,近百年中国思想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落后、追求现代化的奋斗史,也是中华民族探求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发展史。李萍教授通过对后“五四”时期百年思想史的回望,揭示了基于儒家文化的“精神人文主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构性探索。此“建构性”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建立在对现代性之自觉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在对全球伦理的困境以及文明对话的基础上。其建构性表现为:在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伦理道德的传统资源中建立中国“精神人文主义”的框架;以具有终极意义的心性之学批判现代性的过度物化单面性;扩展“仁”内含的同情以达致社会和谐发展和精神上的超越。

    李萍教授的报告结束后,朱刚教授和马天俊教授分别做了评论。朱刚教授认为,李萍教授对我国近代以来的伦理和精神层面的回顾极为重要,特别是勾勒出的一些节点下的背景和语境,对于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价值的内在冲突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马天俊教授提出,李萍教授对中国人伦理精神的历史讨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以《共产党宣言》中所涉及的伦理思想为参照,并以中国古代对于儒学之“儒”的不同层面为参照,我们可以更深入思考中国人的伦理生活的规范和发展问题。马天俊教授还从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视角出发,分享了他对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十年发展过程的观察和体会。

    在共同讨论环节,林滨教授首先祝贺徐长福教授以及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理论创新和学术活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滨教授认为,李萍教授对于中国人伦理和文化的自觉追寻与探讨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求索上的体现。李萍教授从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这一背景出发进行阐释,将议题置于世界历史的长河之中,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世界性。

    江璐副教授从自己留学德国的实际经验出发,高度评价了李萍教授对中国伦理思想的阐发。在现在,中国更加需要提升和西方对话的水平,而李萍教授的讲座在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杨玉昌副教授回忆了自己在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创立之前参与谋划“中心”建设的细节,强调“中心”要凸出跨学科的研究特色,并回顾了参与“中心”学术活动的事情。对于李萍教授的报告,杨玉昌副教授强调,在目前,哲学应该积累自己的学科能量,对伦理生活的难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贡献。

    另有同学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提问。李萍教授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一回应,随后与会师生围绕有关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最后,徐长福教授代表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向哲学系、马哲所和各位老师一直以来给予中心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下一个十年更精彩!

                                                                          【注】:材料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2021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