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55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01-10
2020年12月24日下午15:00,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55期在锡昌堂420举行。本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李捷博士后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评论,研习会主题为“物化与现代性”。
李捷指出,思想是通过意识形态机器而被生产为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机器因应着主体的差异,而由不同层级的意识形态和文本构成。在这里,作为机器骨架的是知识权力结构,即特定的社会集团为了维护其特殊利益,而对特定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范围予以划分,以指导和操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这就形成了专门的知识机关,它负责将有利于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生产出来,传播到作为非专业受众的“社会”当中。单有知识权力机构的空间划分,而无个体主观意志的有效投入,意识形态机器便不能够有效运作。而主观意志的有效投入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一定社会空间中的个体对于该空间的运作范式产生本我层面的反思性认识,而非外在被动的直接反映。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垄断造成的社会空间的程式化,阻碍着这种认识的形成,因而也就瓦解了认同的存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缺乏主观意志有效投入的意识形态机器虽然仍然可以机械运作,但丧失了对于“社会”的群众性的意识形态作用。这是意识形态机器的失效,它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空场导致了社会意识的虚无,使社会历史进程陷入无思想的状况。当现代化建立于这种基础之上时,虽然可能出现物质生产力迅速发达的奇迹,却无法对自身的危机性存在形成反思性意识。最终,在面对客观的危机状况时,便会自然而然、迷迷糊糊地导向自我毁灭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