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多维解释与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第二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解释的科学研究,汇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解释的多维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结合,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与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于2020年11月14-15日,在广州联合主办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第二届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求是》杂志社、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国防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辽宁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各地81位专家学者莅会。
《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国历史学学会会长李捷研究员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作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旨报告。认为从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看,马克思主义解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至少可从基础性、引领性和保障性三个层面展开。其基础性作用,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发展史和基本原理的解释工作。其引领性作用,主要发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关键时刻,包含对其原理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创新。其保障作用,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中国概括上,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发展,要从习近平指出的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九个着力点入手。这既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大有作为的着力点。
广州大学原副校长、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俊忠教授作了《“研究阐释好”新时代重大理论:何以可能》的主旨报告,认为“研究阐述好”新时代重大理论,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人参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应有使命。完成这一使命,学者必须持有坚定不移的正确价值立场,并努力拥有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经验结构,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自觉对接和密切互动。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违背时代的落后学术思想,努力推动不合时宜的学术规制与学术管理制度的改革。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作了《以阅读史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的重要发言。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亦即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解释史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阅读史研究是其基础和前提。提出“没有阅读就没有解释,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提出研究阅读史要从阅读主体、阅读动因、阅读方式、阅读后的资源提取及误解误读问题几方面入手展开。并得出阅读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解释史应有的一个实践”的结论。
《邓小平理论研究通讯》原主编、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正师级研究员昝瑞礼,作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唯物史观解释》的发言。认为在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历史解释理论中,从真理的制高点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其中最理想的科学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为解释人类意识形态变迁提供了最基本的科学理论依据。科学解释社会历史变迁,要将遵循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相结合,要秉持马克思主义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不断改革的根本理论,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大同世界实现。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谭群玉作了《马克思的多维知识结构与其唯物史观形成》的发言,指出马克思的知识结构极其多维而且深刻。逻辑相异的不同学科理路相互碰撞,触发了其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灵感;为人类幸福和个人完美奋斗的理想追求,使马克思常以能否解释并解决现实问题、导向美好目标作为衡量理论合理与否之标准。多学科知识结构形成的宽广学术容量和超常会通能力,使他能够博采众长,扬弃创造,并在与流派的切磋论辩中深化成熟,形成独特系统的唯物史观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跨学科特点,及其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的理论特质,对整体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与其改造世界实践的内在关联,具启示性意义。
浙江省“钱江学者”、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辉认为,民主革命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识性概念“实事求是”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探寻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里,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国情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识“是”,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教训得“是”,批评和反思“左”右倾和经验主义错误纠偏归“是”,从而寻找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中国革命的正确方针政策与方案即“如何办”等问题,实现了民主革命的“求是”过程。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福民教授在《超越话语表象:从市民社会批判到<资本论>》发言中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含义随语境变化而不同。他把旧唯物主义视作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乃因其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在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即市民社会革命)批判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扬弃和超越了“市民社会”的传统术语,而以历史或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及其科学抽象的概念序列以代之。集其毕生主要时间精力取得的《资本论》的重大理论成果,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并认为该社会形态的覆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学与中国道路》的发言中讲到,近代以来中国道路的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是在历史大变局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先进志士为寻求挽救民族危亡而展开。在其他各种探索不能成功的情况下,只有马克思主义能给中国指出一条光明出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它内在包含着科学的社会解释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称为“唯物史观”,并体现了复线式、跨越式、多样性统一的解释学特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不仅具有给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指明出路的历史意义,且具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之现实意义,它也是中国反抗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有力武器。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王杰升、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绍源副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副教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部博士后,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何海兵副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朱亚坤、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楚秀红、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兵、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鞠传国等与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基地主任、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在闭幕辞中首先肯定了此次会议的主题,认为会议主题具有时代意义和学术前沿性。它既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所要回答的社会发展方向的解释和引导问题,又符合本研究基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现代化实践中问题的取名初衷。其次充分肯定了与会学者在这次会上对一些大家关切的重要理论问题所作的较为充分的交流,而且每场评议人的评议专业中肯,既使丰富的讨论有了聚焦,也使发言人的特色共性得到彰显,作者听众均受益匪浅。再次是对李捷教授主旨报告中谈到的以马克思主义解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性”(即基础性、引领性和保障性)中的基础性进行了重点解读。认为基础性具前提性,最为重要。基础如不扎实,后面的引领和保障就会出现偏差。马哲方向的专业基础,奠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认真阅读和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实质的客观、全面理解,这涉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止境过程,同时还要把它与变迁的社会联系起来。第四,中山大学马哲基地的研究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研究方向在各自领域有很好的口碑和学术影响,并在方向的交融和学科的跨越方面达成默契和共识。李萍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能够参加本次会议,为推进相关研究增加了新的动力,并希望继续得到大家对于中山大学马哲学科、马哲所和哲学系的大力支持。
本次会议提交论文91篇,参与书面分享和口头分享的75篇。参与会议交流发言的有53篇。本次会议担任主持和评议的学者共40人次,其中既有学术老成的资深学者的主导扶持,也有初出茅庐的学术新锐的小试锋芒,在相互的分享交流中使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 综述作者
谭群玉、高谦、陈煌辉、韩佳君、崔俊申、赵蕾蕾、郭胜、周瑞婷、李欣依、裴冰瑶、梁译方、张芷茵、倪艺真、罗仲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