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和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联名举办的第三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于2019年11月23-25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园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求是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学术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学术媒体的9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致辞。张伟主任指出,实践哲学中文论坛是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学者用汉语切磋实践哲学研究所搭建的交流平台,这种学术语言的自觉所体现的是对中华文明的担当意识。李萍所长指出,这届论坛是中文学界以实践哲学为专题的一次盛会,不仅参会人数多,而且学者来自多个学科,议题论域广,论文水平高,符合本论坛品质第一的宗旨。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实践哲学的学科定位”,研讨实践哲学在哲学学科和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包括其历史情况和国别差异。本届论坛沿用前两届论坛的做法,通过双向匿名评审来遴选发言论文。本届论坛共收到应征论文100多篇,选出了71篇,设大会发言与分会研讨(包括三个分会场,分会场中每篇报告均设评论人)。本届论坛的口号是: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
11月23日上午的大会发言以“实践哲学的主旨”为议题,分为两组,分别由《哲学研究》黄慧珍编审与辅仁大学尤煌杰教授主持。
第一组发言的有5位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湜、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黑龙江大学丁立群、辅仁大学潘小慧和中山大学李萍。王南湜从人类的三重旨趣(我们可以期望什么、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着眼讨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中与之相应的三种辩证法:作为价值理想建构的历史辩证法、作为科学理论建构方式的历史化的先验逻辑或知性辩证法、作为形成实际行动方案的实践智慧或实践辩证法。杨国荣指出,相对于以“物”观之、以“心”观之和以“言”观之,以“事”观之是基于人的现实活动及其结果来理解世界和变革世界;“事”与“道”“德”“天”“性”“实践”和“行”等范畴既有相关性,又有所不同;作为广义的人之所“作”,“事”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交融。丁立群讨论的是实践哲学的理论界定: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经历了实践的知识性内涵、实践的场域和实践的层次三重拓展;实践哲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文科学的哲学,是关于人的行为的意义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完整性的哲学。潘小慧主要讨论的是多玛斯实践哲学中的“艺术”之德和“明智”之德:多玛斯把德行分成本性之德与超性之德;本性之德可分为理智之德与伦理之德;理智之德分为思辨理智之德和实践理智之德;艺术是一种实践理智之德,而prudentia/prudence既是一种实践理智之德(明智),也是一种伦理之德(智德)。李萍试图以实践的视角超越元伦理学的分析方法与问题视域,结合中国传统中对“理由”概念的价值预设,从实践出发为“理由与价值何者优先”这个难题提出一套合理解决方案;实践不仅要求我们要再现自然事实,还要求我们触发相应的心灵机制,只有依托价值中介才能在实践中识别和回应理由。
第二组发言的也有5位教授:南开大学阎孟伟、武汉大学何萍、浙江大学张盾、西北大学张学广、清华大学李义天。阎孟伟强调,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是形而上学中完全不依赖于经验世界的“纯粹理性”,它可以用于经验世界,但却不出于经验世界,而来自我们的理性能力,为我们提供逻辑上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命题;这种理性之维存在于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何萍试图对中国从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理性作一反思,以便确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所处的语境以及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实践哲学传统的形成及当代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与中国哲学理性的变革;中国现代性的反思与21世纪中国理性的建构。张盾强调,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是现成的学说,它需要我们去建构;实践在哲学本体论上的规定是中介性和社会性,它主要表现为劳动、工业和科学等形式;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限度,比如实践的异化;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就不会被超越,就仍然为我们的建构留有余地。张学广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在现代哲学转向中对实践哲学的贡献,这尤其表现在他后期辨析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维特根斯坦通过对语言实践进行详细的语法分析,探寻哲学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引发了对哲学性质和方法的颠覆性理解,这是20世纪下半叶哲学的“实践转向”的重要思想来源。李义天试图澄清、补充和完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这也与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化问题相关;他具体从实践智慧的特征、环节与运用三个方面展开,并特别考察了实践推理的原理,使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推理更加精细化和可操作化。
11月23日下午第一分会场的主题是“古代实践哲学”,两组发言分别由《哲学研究》黄慧珍编审与中山大学郝亿春教授主持。针对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是否成立这一问题,郝亿春教授追溯了亚里士多德和布伦塔诺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资源,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回答。暨南大学刘钢教授从亚里士多德对理性的无能这一判断入手讨论了实践哲学在当代所出现的自然主义转向,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意识地建构一种带有自然主义承诺的实践哲学。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王涵青副教授从比较孟子与董仲舒的“仁—义—利”结构之间的异和同入手,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借鉴这些传统资源来思考道德实践的主体价值抉择之可能性与动力的可行方向。西北大学刘宇教授强调,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所遗留的如何理解实践综合体的问题,在诗学中通过叙事对实践的模仿而得到部分的解决,保罗·利科通过发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将其普遍化为实践的诠释学,使之具备了作为实践理性运用之方法论的潜在功能。中山大学郑劲超助理研究员探讨了斯宾诺莎实践哲学中“共同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德勒兹为“共同概念”所提供的后现代内涵,展现了斯宾诺莎在当代激进理论中的多幅形象。中山大学江璐副教授讨论的是实践哲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问题,她逐一分析了西方历史上哲学的二分法和三分法、哲学在历史上发生的词义和用法的转变、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划分。黑龙江大学陈莹副教授指出,实践哲学和实践科学在近代的区分有利于揭示实践的本质特性,并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切实地体现实践作为人的意志实现活动的意义。韶关学院林蔚轩讲师以《荷马史诗》中的“正义”的多层内涵为例,讨论了荷马的实践之学及其特殊的呈现方式。中山大学覃万历助理研究员提出,柏拉图对修辞的批评切断了“知(知识)—说(言说)—行(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了“实践哲学”间离于实践,而走出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哲学思维应当重新接纳修辞逻各斯,去面对完整的逻各斯和不完整的现实世界,重新回到“知—说—行”三合一的学术传统。
11月24日上午第一分会场的议题是“近现代实践哲学”,两组发言分别由《学术研究》罗苹编审与西南民族大学李蜀人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袁辉讲师根据康德晚期著作和遗稿中的观点反驳了“两种自由”的区分,并根据他的“实践三段论”理论证明,偏离理性法则的自由任性依旧试图依照理性法则行动,它只不过被貌似法则的幻相所误导。中山大学张广助理研究员指出,尽管批判哲学不能只被看作一个体系的说明,但它提供了一个道德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它应当被理解为一个道德主体的总体的说明和启蒙。清华大学博士生龚李萱强调,愉快是否具有意向性这一问题处于理解康德鉴赏判断的核心位置。她援引现代行动哲学对行动的意向性的分析来对愉快的意向性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华东政法大学张大卫助理研究员分析了黑格尔对康德“定言命令”的空洞性指责,定言命令的致命缺点在于其形式化特征会导致伦理判断的相对化、偶然化,从而产生非伦理。华中科技大学王丁讲师指出,晚期谢林以“先行于一切思想”的“不可预思之在”取代了作为黑格尔逻辑学开端的“存在”概念,把从前思想的存在向思想的过渡看作一种自由实践的结果,以此方式完结了德国唯心论,并在它的最后阶段过渡到了实践哲学。四川大学余玥副研究员强调,黑格尔的家庭法是一种包含契约论要素的商谈性规范,家庭是国家的“第二重根”;黑格尔的家庭学说中包含着效用论和幸福论考虑,它在当代被霍耐特用于修正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并更新民主实践。黑龙江大学高来源教授以杜威哲学为参照,论证了实用主义哲学思维的实践性的内在机理,这种机理主要表现为指号、意义与思维的实践逻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小虎讲师主要疏解和评论了海德格尔1924年冬季学期的亚里士多德讲稿;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是形式显示的实践哲学;这种哲学强调思想与行动相辅相成,知和行彼此结合。华中科技大学邵华副教授主要讨论了伽达默尔的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它立足于当代历史处境,反思不同于科学技术理性的实践合理性,批判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统治给人类造成的危机。
11月23日下午和24日上午的第二分会场主题均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其中,23日下午的两组发言分别由《哲学动态》贾红莲编审和华南理工大学李文美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程彪教授指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凸显了实践的历史性与自否定性,马克思由此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中山大学龙霞副教授深入剖析了马克思的目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这一概念如何内在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里。南开大学侯振武讲师指出,实践理性既是整合不同理性形态的基础,又是不同于且优先于理论理性的理性形态,而马克思则以真正现实的实践哲学的方式深化了这种双重性。上海社会科学院谢晓川助理研究员重新审视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对黑格尔哲学的接受和评判,同时评议了马克思博士论文中“Akkommodation”的翻译问题。中山大学王兴赛助理研究员探讨的是黑格尔的“Handlung”概念到马克思的“Praxis”概念的转变,具体分析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这两个主题词的内涵及其演替。中山大学谭群玉教授考察了马克思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广东省委党校胡志刚副教授指出,马克思否认存在柏拉图所指的作为本质的天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感性实践活动来塑造的。华南农业大学谢翾讲师论证了马克思实践生存论如何继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中山大学李婷婷博士生指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里个人的伪出场与历史的强逻辑之间的张力。
24日上午第二分会场的两组发言分别由中山大学夏银平教授与华侨大学许斗斗教授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侯小丰研究员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理论在理论架构的核心、个人概念、对国家的基本态度、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等四个方面存在着差异。黑龙江大学邓久芳博士生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在研究内容和思维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哲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刘习根副教授探讨了米塞斯行动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在哲学基础、先验性与经验性、行为或实践动因上的差异。中山大学凌菲霞助理研究员总结了21世纪西方解释葛兰西哲学的分析范式和批判范式,并对比了两种范式的优劣。大连理工大学刘贵祥教授认为,科西克采用了一种“海德格尔—马克思互释”式的解读方式,他从批判实践概念的“三种变形”开始,创造性地揭示了实践概念三个向度及其特点。大理大学赵映香副教授回顾了21世纪以来中国实践哲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中的重大问题,并指出了徐长福教授和杨国荣教授等在元实践学上的原创性成就。深圳大学张守奎副教授梳理了台湾学者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学术渊源、理论定位、思想特质、具体内容和实践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中山大学刘晓雷博士生通过比较《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论》探讨了禁欲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23日下午第三分会场的主题为“实践哲学的理论探索”,两组发言分别由《天津社会科学》赵景来编审与《江海学刊》赵涛编审主持。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首先阐明了高清海哲学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类哲学的发展,然后讨论了高清海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或不是实践哲学。南开大学王时中教授通过反向逆推的方法突出“实践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为“实践哲学”建构一套可操作的方案。南方医科大学马万东副教授认为,从哲学理念的高度来看,实践哲学应当成为继存在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诸形态之后的一种新的哲学阶段和形态,代表了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出路。西南政法大学吕春颖副教授指出,价值一元论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成为现实,价值多元论承认并符合人类既定生存条件以及个体的多元化诉求,因而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山大学叶甲斌博士生通过对象、意识与语言等三要素,以语言分析方法考察实践的概念。武汉大学刘倬帆博士生认为,马克思通过指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往性本质来对既往语言理论进行了一次革命。中山大学刘畅博士生指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实践学传统克服了现代西方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存在的不足,强调人类行为对人类理解和阐述世界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这样的实践学是反对还原论的。中山大学周宏胤博士生通过符号指谓的句法结构图解来探讨异质性哲学如何考察符号认识。
24日上午第三分会场主题为“实践哲学的当代课题”,两组发言分别由肇庆学院黎玉琴教授与中山大学吴育林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乔戈副教授主张马克思通过元伦理层面的反思达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规范性的逻辑自洽性。中山大学邓伟生副研究员分析了威廉斯的平等理论及其相关讨论,并指出当事人视角能为平等理论的辩护提供新进路。中山大学卢俊豪博士生指出共同善在实践中遭受冷遇的难题,并强调先天的共同体感与实践中的道德赋能乃解决该难题的重点。重庆大学的吕进教授探讨了萨特如何通过中介—整体化方法来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黑龙江大学的刘健博士生指出,哈贝马斯反思性地批判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民主化的发展出路。四川文理学院文翔教授通过分析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关系来说明中、西、马三大哲学学科可以形成合力,推进中国现代实践哲学研究。中山大学杨玉昌副教授以抑郁症的哲学治疗为例,探索了“非疾病化的”哲学治疗实践。
11月24日下午大会发言的议题是“实践哲学的前沿”,分两组发言,分别由《哲学动态》贾红莲编审和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主持。
第一组发言的有5位教授,包括复旦大学孙小玲、安徽大学张能为、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中山大学马天俊。孙小玲指出,康德对实践与理论的区分缺乏清晰性与合当性,这使得从思辨到实践的路径与道德路径交织在康德著作中;依循《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道德路径,先验自由首先是个道德概念而非思辨的概念,是道德必要的预设,并仅仅在道德行为中获得其肯定意义。张能为指出,西方实践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伽达默尔的以解释学为基础的实践哲学既容纳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情境性行为选择,又包括了康德对普遍行为规范的形而上学思考;实践哲学以其高度复杂性或许会成为未来人类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并具有巨大的思想空间和意义。田海平教授首先讨论了实践哲学的问题域,比如做、知行关系、理论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关系、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等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应从切身性出发对上述问题域进行还原;除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外,儒家的仁性主义传统也应是实践哲学谱系中的一种,它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志”伦理中。樊志辉首先界定了实践哲学视域下“实践”的具体指称;他然后讨论了实践哲学的能指,澄清了关于实践的哲学与基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关系;然后他提出了一种后实践哲学,强调要走出实践的自我称义;最后他主要反思了人类实践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限制(边界),并进而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逻辑空间。马天俊试图对实践和哲学本身作一新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范式更迭的意义上来理解恩格斯对自在之物问题的了结:以“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为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力图扬弃哲学本身,使之回归能动的和感性的实践,这是一种范式转换。
第二组发言的也有5位教授,包括清华大学韩立新、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辽宁大学王国坛、华南师范大学尹树广、中山大学徐长福。韩立新强调,高清海1995年以后的实践哲学主要表现为他所提出的“类哲学”,一种真正以“劳动实践”为基点而展开的一元的“实践哲学”;高清海所说的类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而更接近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类”的规定。程广云以启蒙为线索梳理了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实践哲学的发生史并展望了新的实践哲学类型:新启蒙阶段,实践哲学表现为作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实践哲学;后启蒙阶段,实践哲学表现为作为形上学和语言学的实践哲学;再启蒙阶段,实践哲学应面向实践本身,其要点包括实践原子主义、实践情境和行为链分析、实践循环和动名词体系。王国坛指出当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解决人的发展问题,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乃至辩证唯物主义出发都未能指明历史发展方向,也未说明社会主义的来源。因此,社会主义问题需要进入到哲学领域之中加以谈论,而要处理上述两个问题就要注意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尹树广细致梳理和讨论了实践和实践哲学概念在西方古代、现代和后现代哲学中的变化,并同时讨论了存在论与伦理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概念的扩充与实践的心理学、实践的主体问题与时空概念等问题。
作为本次论坛的策划者,徐长福最后发言。他对自己为本届论坛所设计的主题“实践哲学的学科定位”进行了说明,其要点是:实践哲学学科是各种实践哲学的私人学说进行公共交流和评价的学术平台;实践问题的整体性如今已被高度分化的学科所肢解,亟需实践哲学学科加以统观;中国实践哲学学科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直面并解决那些目前尚未进入学科研究视域却事关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重大实践问题。
会议闭幕式由马哲所所长助理谭群玉教授主持,副所长马天俊教授致闭幕辞。马天俊副所长通过解释本次会议的口号“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来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并代表主办单位向所有与会者和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