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讨会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学术研究杂志社、《现代哲学》杂志社承办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2019年9月21日在中山大学召开。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等专家学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研究》和人民出版社等国内著名期刊报纸编辑研究人员,以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1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1日上午,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李捷研究员从历史与理论的高度阐发了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他指出,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里,我们必须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治理问题——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对意识形态进行建设。

具体而言,一是意识形态的缘起问题。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正确解释,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即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二是意识形态风险的源头。主要有五个矛盾源头,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多元、多变意识形态格局的矛盾;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市场逐利观的矛盾;一般社会民生问题与泛政治化炒作的矛盾;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矛盾;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国际影响力下降的矛盾。

    三是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建设要集中于四大重点战线,即宣传战线、教育战线、文化战线和党校教育战线,以此构筑社会主义思想理念体系的同心圆。此同心圆的核心层是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三位一体,最外一层是道德价值和精神支撑。上述同心圆体系正是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

     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任平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王晓升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马列部主任崔继新主持大会报告环节。

任平教授论述了新时代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问题,认为伴随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的文化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它一方面植根于中国所处差异性社会之中的一元与多元的矛盾,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为西方“普世价值”与强调文明互鉴、多样共生、合作共赢的中国价值之间的矛盾。 陈金龙教授探讨了新中国70年来的文化自信问题,强调意识形态问题根本上要靠文化自信来解决。他认为,新中国70年文化自信的表现主要在于对文化发展目标的自信、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对文化发展根本的自信,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的自信。其特点在于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与政党自信的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自我评价与他者评价的相互匹配四个维度。王晓升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概念问题。他首先指出意识形态是一个广义、文化概念上的意识形态,并从“true”与“truth”的角度区分了真实与真理,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表现,认为在这一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就是生活本身;其次,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强调生活方式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最后,他认为我们要用不断自我反思的方式超越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军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教授做了专题发言。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江中孝主持专题发言环节,《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副主编张建刚担任点评人。

刘军教授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三重挑战”为题的发言中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最隐蔽、最尖锐、最根本的问题,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主要面临意识形态复归论、意识形态消亡论与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三重挑战。他梳理了意识形态消亡论的理论发展,认为不能简单将意识形态理解为否定性批判性的概念,而应结合现实需要阐发其积极的建设性维度。

 陈培永研究员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自由主义理论资源”题目做了发言。他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内核,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内核,两者之间既相对立又有所联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但也需要思考如何借鉴和吸收自由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成分。

杨军教授就“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与意识形态治理”题目做了发言。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形态;二是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和风险底线;三是坚持“以立为主、立破并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现实性、人民性、自洽性以及吸引力。李辉教授围绕“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做了发言。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论述首次将“三权”并提,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解释发展中的实践,教育发展中的人,为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21日下午大会分三个分论坛进行对话。第一分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主持,人民日报社研究部新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欧阳辉担任点评人。论坛围绕如何实现意识形态直抵学生之心这一主题展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实现既要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给予解决,又要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给予解决。从道的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大构成的理论源头必须正;从器的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则应当思考怎样才能让理论直抵学生之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迪斌教授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体现于市场逻辑,这两者是打通的。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们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切入到日常生活。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认为,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思想工作关系、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正面宣传与敢于亮剑的关系。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教授对新媒体背景下意识形态的传播做了探讨,认为意识形态责任者要守土有责,理论界要提供有说服力的成果,政府要培育舆论领袖。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教授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指出要重视取向、内涵、范式、语境以及传播与效益等五大要素。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奋根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要紧的是真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巩建华教授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分清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和西方“普世价值”的不同,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浩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要保持生机活力,就是要提高党执政的软实力。

      第二分论坛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主持,学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罗苹、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社欣教授担任点评人。论坛主要集中于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功能发挥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讨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张建刚副主编认为,文化的一些内容不应该硬性灌输,另一些内容却是要从小进行灌输,因为文化培养就是要从娃娃抓起。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育林教授认为,意识形态工作要从“管理”走向“治理”,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价值观。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詹小美教授从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向度、文化价值之维、文化认同等角度,论述了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郝保全教授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性概念和结构性概念的分析,提出应当发挥意识形态的历史实践功能。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雪莲教授分析了社会主义主流媒体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间独特的积极共进作用。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璿教授提出,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宣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珏副教授认为,应基于社会性质和时代变迁去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上层建筑问题。

        中山大学哲学系林育川副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概念的内涵。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蓉副教授分析了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同心圆关系,另一方面是文化认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寿松副教授从人民政协属性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良坚副教授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实践的角度,阐述中国革命文化的三次伟大结合。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晓晖副教授从时间、空间、时代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话语自信。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明霞副教授认为习近平关于消费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民生性、政治性、务实性三大特点。

        学术研究杂志社罗苹副主编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者们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进行讨论,意义重大,我们要注重马列经典原著研究,也要加强研究中的实践指向和生活指向。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社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认为,学者的发言视角新颖,话题新潮,研究深入,主题聚焦,体现了高水平的学术造诣。

 第三分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龙柏林教授和院长助理石德金副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编辑史清竹、《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彬、岭南学刊杂志社副主编武晟担任点评人。学者主要从于意识形态的返本开新、传播分析、教育考察等方面进行讨论。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史清竹编辑谈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关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现实问题,开设有马克思主义传播栏目。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彬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视角谈了意识形态大众化和生活化的问题。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吕艳红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角度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玉博士和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唤元老师就新时代意识形态的特点和特征展开了研讨。

    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滕立新老师就新时代如何壮大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分析。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樊家军老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党校博士使用数据分析法分析了广东高校的意识形态状况。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龙柏林教授和李丽助理教授从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创新意识形态的课堂教学问题。石德金副教授分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治理格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朱亚坤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帝国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吴之声博士对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了发言。肖建平博士后从邓小平理论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遵守的上线、底线和边线问题。曹莉莉博士谈了意识形态如何空间化的问题。庄泽晞博士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林晓娴和韦晓英博士分析了小学意识形态教育的流变和趋势。

在大会的总结环节,第一分论坛的总结人谢迪斌教授认为,当今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思考如何和我们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很好地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理论解释清楚了,学生思考清楚了,才能改变这个世界。

     林育川副教授在总结第二分论坛讨论时认为,理解意识形态概念有多种视角。将意识形态看作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龙柏林教授在总结第三分论坛讨论时认为,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研究意识形态的返本开新、传播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主题。

林进平教授最后做大会总结。他首先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学术会议。会议传递了一个总体性的困惑和一个总体性的问题。一个总体性的困惑就是,思政课教师怎么进行这么一项既使命崇高而又任务艰巨的工作,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更好地扎根发芽,茁壮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如何有效发挥作用。这次会议以对话的方式开得很好,他认为只有经过对话才能把问题展开,假如没有头脑风暴,我们的学术会议就是听会而不是讨论会。

    他认为,会议也留下了很多值得继续探讨的学术问题。首先是有必要梳理第二国际的思想史;其次是有必要着重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传播史;第三是要探讨与学生实现有效的对话沟通,做好正确引导,解决“最后一米”的问题。总之,既要以学术的方式研究意识形态,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对待意识形态。

会议引起与会者的积极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次高水平的思想碰撞和学术对话,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对年轻学者、青年学生而言,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的财富和思想的火花,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生成逻辑和价值的正义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