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否是一位德国观念论者”座谈会
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Tom Rockmore(汤姆·洛克莫尔)座谈会于2019年9月26日(周四)下午3:00-5:30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室召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主持了此次座谈会。马天俊教授、徐长福教授、林育川教授等参加了座谈会和讨论。在座谈会上,洛克莫尔教授首先做了报告,标题为“马克思是否是一位德国观念论者”?洛克莫尔教授认为,马克思继承了德国观念论的传统,因为马克思相信我们只能知道我们通过人类活动所建构的东西。具体来说,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很多东西,但恩格斯则没有受过黑格尔哲学的熏陶。恩格斯是一个实证主义者,而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在恩格斯之后,由列宁加强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一种实证主义。马克思的建构主义有优点也有弱点,其弱点就是,马克思无法在他的建构主义的现代工业社会模型这一基础上,解决将现代工业资本主义转化为共产主义的所谓的过渡问题。而马克思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这个关于人类在生产过程各个层面上的自我对象化的具体模型,从而在理论上,而不是实践上实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马克思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既在理论上、又尤其在实践上实现人类作为个体的发展,使他们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很复杂,但他关于普遍危机到来的观点是存疑的。
报告结束后,中山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洛克莫尔教授提出了许多问题,并一起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讨论的问题如下。
第一个问题:
马天俊:我有一个知识性问题要跟汤姆教授交流一下。汤姆教授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马克思两次提到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基本判断,这个句子的后半部分,在我的观念中,这句话并非马克思自己讲,在现有文献中,这些信息都来自恩格斯,然后我过去从马恩的文献里面整理摘入的地方是五次,我这里简单的梳理一下,全部的内容都来源于恩格斯:第一次是比较早的一次,在1882年十一月的二号和三号,恩格斯给伯恩斯坦写信,我抄了德文全集的内容,和中文版一致,以及英文版全集的内容,这是第一次,这是恩格斯给伯恩斯坦写信自己提出来的。那么在文献中第二次见到,这个是比较间接的,但是其实早在1883年,马克思刚刚去世不久后,俄国的帕罗廷给澳大利亚的信里面,我们后来的著作文献集里面,我们这里只截取信里面的一部分内容,这个内容里面也讲恩格斯说,马克思有那么一番意思,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是恩格斯在1890年给康拉德•斯密特写信,写信的时候,他自己又一次讲出来这样的话,恩格斯自己提的,这个句子里面的个别措辞小有不同,但是不影响他的基本意思,这是第三次。第四次1890年,恩格斯给拉法格写信,那么,这时候他又一次提到对七十年代法国的一些活动马克思有一些这样的说法,这是第四次,在1890年八月二十七号。我在文献中最后一次见到是1890年9月份,恩格斯公开给萨克森工人报的一个答复,其中说到一个意思,我没有截取太多的内容,就是马克思针对法国的一些思想活动,说到这样一些内容。我们中文版翻译间接把这句话抄出来翻译成中文,德文版也是这样的,先抄法语然后翻译成德文,英语也是这样先抄法语然后翻译成英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文献当中出现的次数为5次,但实际上这些信息看起来只有一个来源,这都来源于恩格斯,在我们其它的有关的议论里面,包括马克思的一些书信里面,我们目前所见的,关于其它说法的,独立恩格斯的来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如果马克思自己宣称过,那么这件事我们只有信赖恩格斯,马克思这样表述,至于说表述过几回,其实是恩格斯拿这个话,说了好多,还有别人听到恩格斯这样说也表述了好多回,但总归我们就有一个间接的来源,其实是恩格斯的来源,因此,我觉得汤姆教授要表述这种状况的话,大概是表述得复杂一点的,就是不是马克思自己宣布这个事情,应该做一个复杂一点的表达,我想这在文献方面会比较可靠,因为全部都来源于恩格斯。
汤姆•洛克默尔:非常感谢马老师展示的这个文献情况,我从来没有注意到,恩格斯提到五次这句话,但对当时我的论证没有多大的影响,我认为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恩格斯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实证主义来源于孔德,孔德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宗教的阶段,第二是哲学阶段,第三是科学阶段,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真理的来源,所以他认为现在的这个阶段,虽然孔德的观点备受争议,恩格斯对现代科学的各种观点就是来源于孔德的观点,他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他对真理的来源和对自我的探讨以及对科学发现的探讨都是受这方面的影响。
我还想讲一下康德的自在之物的问题,我认为恩格斯没有理解康德问题,他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的问题,是通过工业的实践已经克服了,我认为我不需要讨论自在之物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恩格斯是马克思很多说法的建构者、发明者,就是关于马克思很多观点的说法都是来源于恩格斯的,这本身就是很有问题的状态,如果我们认为恩格斯所说的关于马克思的很多说法都是不合法、不合理的,那么,刚刚的那种情况也适用,我认为我们对马克思的很多理解都是间接的,比如说通过恩格斯才了解到的马克思,可能在这一次,我认为恩格斯提出的关于马克思的看法都是不可靠的,不管恩格斯说了多少次,两次哪怕还是102次,情况都不会改变,很可能恩格斯这一次是说对了,因为我认为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哲学观点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很可能说对了,就是马克思他自己说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很有可能这一次他说对了。
第二个问题:
龙霞:马克思是持唯物主义者吗?
汤姆•洛克默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了关于唯物主义的定义问题,我认为关于它的定义至今都比较模糊的,我觉得目前为止有两个主要的唯物主义观点,第一个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是跟物质有关的,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费希特有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就是他在1797年的知识论导论中提到,观念论就是从主观到世界的过程,就是主观去解释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对应的唯物主义观点就是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是关于知识的因果理论,但是费希特认为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是难以理解的而且是教条式的(独断论式的),我认为马克思有两种观点,马克思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观念论者,或者马克思既是唯物主义者也是观念论者。举个例子,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里反对了费尔巴哈,认为他提出了主体,费尔巴哈所讲的主体是静态的、能动的,所以他是反对费尔巴哈的实在论。我认为不管唯物主义还是观念论的定义是怎样的,我认为马克思是某种建构主义者,他是通过对人的活动来去建构对世界的认识,通过满足人类对自己的再生产需求来实现这种建构,无论怎么说他都是德国观念论传统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批判的传统的一部分,他跟黑格尔一样,我对黑格尔感到困惑的就是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我不知道为什么黑格尔会说康德会被遗忘。我说马克思是建构主义者是因为他想通过外部世界的实现来建构自我,要通过革命来缓解或者克服不断增长的异化,但是我觉得马克思没有克服这样的一种异化的理论。
第三个问题:
林进平:请教洛克默尔教授,看过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吗?如何评价这本书?
汤姆▪洛克默尔:读了一部分,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在讨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时会提到牛顿这本书呢?
林进平:这本书对近代哲学的影响比较大。因为牛顿在里面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对一个真实实在的世界我们是无法了解的,无法确证的,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模拟这个现象和现象背后的那个真实世界,我们的真实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是无法确知的。
汤姆▪洛克默尔:相对于康德而言,提出另外一种针对自在之物的不同方式,而且解释起来更加合理。
林进平:康德的那一套思想受牛顿的影响,为什么不追溯到牛顿,而追溯到遥远的巴门尼德?
汤姆▪洛克默尔:我从巴门尼德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他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而且他首先提出了知识论这个问题,这个知识论问题属于这个传统里面,但是因为我对牛顿的了解,不是很了解,所以没办法在这里很具体的讨论,在这里我回应这个知识论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巴门尼德提出了就是可以认识一个如其所是的对象本身,其实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我们能够认识到如其所是的实在本身,虽然有论点认为,我们不能去理解自在之物,但是也没有办法去证实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不知道在这个讨论当中应该把牛顿放在哪一个位置上,关于康德的牛顿观,他本身是一个牛顿主义者,他的观点是依赖于牛顿的微积分理论,其实是对牛顿的微积分理论有依赖的,但是,他不懂牛顿的微积分,但是他知道康德是一个牛顿主义者,这是我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第二点就是,如果就现在的基础而言,牛顿的观点是真的,但是我不知道关于牛顿的观点是在什么时候,或者为什么他这样子提出来,对这不了解,但是这可以启发我去想,我会继续认为在牛顿之前还有在牛顿之后,这个知识论的这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还会再延续下去,当然牛顿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林进平:我还是有那个问题,牛顿开启以来的哲学传统,如何评价牛顿开启的近代哲学革命?另外第二问题,巴门尼德的一些文献,它主要来自于古希腊的文献还是来自其它的英文或者其它版本?我想了解他的文献基础。
汤姆▪洛克默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读了希腊文的巴门尼德的一手文献,巴门尼德的文献有自己写的也有很多别人记录的,他本人写的可能不超过200页。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困惑的是哲学革命具体指的是什么,我知道康德对现在科学有比较复杂的把握了解,但是我不知道牛顿对现代哲学有什么把握和了解,可能这个问题可以跟弗里德曼最近的一本关于康德的书有联系。
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观念论形式,就是我所讨论的观念论形式是对当下的讨论比较关键的或者说是德国观念论比较关键的一种观念论形式,柏拉图是一个观念论者,他的观念论是形而上学的观念论,这是比较古代的一种观念论,而比较当代认知的观念论首先是由莱布尼茨提出的,他在1702年的文本里面提到观念论的时候,他其实是提到了伊壁鸠鲁还有柏拉图,其实他有一种隐含的意思就是观念论和唯物论其实是兼容的,在莱布尼茨看来,唯物论和观念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黑格尔是首次回应这样一种观点的人。
第四个问题:
陈长安?:康德的遗产及其问题是什么?包括后康德的德国观念论者针对康德的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康德的问题?再接下来,马克思和所有这些遗产之间有什么关系?他是继承了他们的问题加以解决,还是把问题的整个的框架都该改变了?
洛克莫尔:就康德的理论是什么,其实学界很难达成统一。就我参加的很多学术会议来看,人们很少对康德的一手材料进行讨论,而都是对康德的二手材料进行讨论。而且很多康德学者都是从表象主义来理解康德,认为康德持有的理论是表象主义的理论。但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康德转向了观念论。我认为,现在的康德研究中对康德的建构主义理解越来越缺少历史维度,缺乏对历史的关注。另外,布兰登写了一本研究康德的书叫做《对康德的语义学解读》,但是我认为这种解读是不对的。康德所关注的不是这个世界所存在的方式,他关心的是不能够了解自在之物,而只能了解表象,即只能了解所建构的东西。黑格尔讨论的问题就是通过经验去了解所可能的事情而非绝对的事情。关于德国观念论对康德的问题解决到了什么程度,我是犹豫的。我对康德的超验方法存在困惑,如果超验的方法必然存在,先验的东西是必然的,或者是有一种超验的理论。我并不赞同你,我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是思辨的。
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问题,而且解决方式有所改变。一方面,马克思和康德一样关注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康德的观点是,理论只能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发挥作用,实践只能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发挥作用。但是马克思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实践来解决理论问题。
第五个问题:
方老师?:洛克莫尔教授是否认为,在哲学上观念论是优越于或者是高于唯物论的?如果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这一看法是对马克思的哲学对人这一主体作为历史行动者的主体性的强调,但是这种主体性是否只能通过观念论的哲学传统得到继承,而在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中是否没有对主体性留下任何空间呢?
洛克莫尔:是有这样的预设。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唯物主义接受了巴门尼德的一个观点:“可以把握实在。”但这个观点无法被证成。唯心主义的观点则是,人士所建构的世界是可能的。因此,我更倾向于观念论。
确实只能通过观念论来发展。因为观念论有人的主动性、人的活动这一维度在里面。但我不知道唯物主义如何引导到人的活动这一方面去。所以我倾向于观念论,因为人的能动性是基于人类活动的一种认知,所以只有强调人的活动性的观念论才能回应这一问题。
第五个问题补:
徐长福:马克思为什么看上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因为在这个物质性的原子中间,预设了自由意志。原子可以偏斜,这是唯物主义和观念论之外的的第三中方案,这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一个秘密的方案。原子论在物里面蕴含了一个自由意志。我认为这是在马克思的哲学方案中最关键的一个东西。
第六个问题:
林育川:马克思会不会自己是一个观念论者这个判断?把共产主义当作一个理论的建构,洛克莫尔教授会怎么去理解这个判断?
洛克莫尔:我认为马克思并不关心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观念论还是偏移论者,马克思更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理论方案,和列宁一样。
关于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我认为有两个途径。一个就是通过东方马克思主义采取过的无产阶级专政策略。第二个就是经济崩溃成为过渡的途径。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分析其实是很难评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论的第三章和第十三章。所以无法判别是否能通过危机的普遍到来来实现共产主义。可以关注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以及他今年9月12号出版的新书(我读的法语版)。皮凯蒂认为,不是经济原因,而可能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导致了经济的不平等。
洛克莫尔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在德国观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主义认识论、哲学史解读方法等研究方面有着极高的学术荣誉。他的很多著述如《黑格尔:之前与之后》、《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已经译成中文,在国内有着较高反响。与洛克莫尔教授的座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促进一流学科的发展。老师和学生们都表示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