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李萍教授与徐长福教授在2016年分别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理想”。两年多来,两位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已经取得了相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完成这两个重大项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于2018年12月16日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515召开专题研讨会,主题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研讨会的开始,李萍教授致开幕辞,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承载了中山大学超过一百年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我们今天诚邀各位专家莅临和赐教,汇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此对大家的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接着,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致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八个二级学科中的支柱学科,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的编撰单位,在各位老师的支持下,中山大学哲学系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既是荣誉,也是挑战,在此敦请恳请各位专家继续指导工作。
第一场报告会由《哲学研究》编辑部黄慧珍编审主持,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韩震教授首先作报告,题目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改变中国?”,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的原因是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之一,而农业社会的中国既需要启蒙,也需要保持民族独立,这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特殊的历史境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民族独特性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理论进行了调整,因此我们要历史主义地理解马克思。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崔唯航副所长作报告,题目为:“整体性方法与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问题”,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整体性特征,探讨了马克思的研究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区别,因此我们需要面对马克思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在各个领域推进马克思的研究,思考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进展。
接着,李萍教授为第二场报告会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社会学院的贺来教授作报告,题为“辩证法的批判性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向度”,他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与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包括三个关键概念: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辩证法及其批判性是这三个问题的交叉点和枢纽,辩证法是“消灭哲学”之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向度,而批判是一种“厘定界限”的哲学活动,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批判性在于以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理解为基础的“界限”分析与反思。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多元思潮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在于克服了政治经济学的有限性,具有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征,而且,引领力需要具有包容性,才能发挥引领作用,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简单的对立物,而是包含了之前的优秀成果的更高形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尹树广教授的题目是“浅析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改造”,探讨了他近两年在理论与实践、实在论与本体论问题上的研究。接着,徐长福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化时代实践哲学作为学科范式的意义”的报告,探讨了实践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马克思的发展,提出三个思路来厘定实践哲学的地位,认为实践哲学在今天能够作为一门基础实践学,在全球化的今天提供基础性的意义。马天俊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哲学到世界观:马克思的哥白尼式革命”,探讨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提出我们需要尊重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扬弃哲学,实现从哲学走向世界观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我们在今天仍然需要哲学。
第三场报告会的主持人是《学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罗苹,李萍教授首先作报告,题目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思考”,她概括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是对同质性社会的解构和异质性社会的建构,新世纪以来的新问题在于如何重新整合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多元化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马克思的问题域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理路”,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没有过时,而是经历了从革命逻辑到建设逻辑的转换,新自由主义把权力看作恶而把企业看作善,但权力和资本在马克思那里都是人的劳动的产物,是失控的物化的关系,而中国是唯一一个可能摆脱资本渗入权力的大国。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王珏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裂缝中的阳光: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伦理价值”,她探讨了伦理、意识形态及其分类的问题,“应该”和“是”之间存在着裂缝,而马克思改变了我们的致思方式。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的题目是“交往互动与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她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性的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先发国家的探索,对后发展的中国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应当从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越来越成为融入世界的部分,逐渐从边缘走向世界。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徐海波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论‘意识形态’的共性与个性——关于构建新时达国家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主要探讨三个问题: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共性)与阶级性(个性),当前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建构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以及立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去思考大数据、基因编辑等问题。
第四场报告会的主持人是马天俊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左亚文教授首先作发言,他的题目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时间观意义和方法论原则”,他认为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称作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即兴为之,而是反复构思的结果,从认识论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源泉,从历史观上,实践人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基础。谭群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马克思学说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她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入手探讨了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概念与内涵,指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对当今的意义在于追求全人类的解放。钟明华教授作了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报告,指出市场经济的弥散性挑战了主流国家意识形态,对如何提高国家意识形态的竞争力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和有效的意见。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解丽霞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新时代‘社会革命’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现实路径”,提出新时代社会革命的实现路径包括了党的领导、革命队伍和依法治党三个方面。接着,童建军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李萍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指出意识形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困难所在,意识形态建构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我们的课题旨向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王兴赛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徐长福教授重大项目进展”,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和研究进展。最后,李萍教授为这次研讨会致闭幕词,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灭差异性,而是在差异性中寻找共同的方向,使新的差异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次研讨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并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最后,本次专题研讨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