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工业思想学术论坛
2017年6月7日,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02室,由中山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毛泽东工业思想”学术论坛,邀请现执教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兼东亚研究主任,UCLA历史学博士,李怀印教授主讲“改革前30年国营企业的劳动管理和权力关系”。吴重庆和谭群玉两位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论坛主持人。
此次研讨会分为两场,前半场在吴重庆教授的主持下,由李教授主讲,讨论改革前国营企业的劳动管理和国营企业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两方面的内容。关于劳动管理的问题,李教授认为关于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职工的劳动效率问题,长期以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当时企业内部物质激励的缺位,带来工厂生产过程中懒散状态的普遍存在和劳动效率的低下。李教授基于对若干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深度访谈,强调应该在由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所构成的特定情境中,重新认识国营企业劳动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时影响工人日常生产行为的,不仅有政治压力、规章制度和同伴监督等约束手段,同时更为重要的还有源自国营企业职工特殊地位的集体意识、对本单位的认同以及由精神刺激所带来的晋升机制。工人在工厂劳动中的具体表现,根据这些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变化,因时因地而异,但总的来说,除了“文革”初期因动乱导致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之外,在绝大多数国营企业,物质激励的缺失并未导致严重的消极怠工现象。
另外,关于国营企业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的问题,李教授认为既有的讨论中,区域研究中的“庇护-依赖关系网络”常用来对国有企业内部基层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解释。魏昂德教授的《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的阐述具有代表性,认为国有企业中的依托于工人对企业在社会和经济上的依附以及对工厂领导在政治上的依附关系,通过对政治资源的把控,领导者在工人队伍中划分出积极分子和敌对分子,领导与积极分子之间形成上下级庇护-依附关系。在国企内部,领导组建了一种实用的私人关系网,来完成对工厂的管理。李教授则认为,在国营企业这种庇护与依附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国营企业内部的干部与工人的关系是一种对称的关系,干部并没有实质的权力,对工人的工资没有决定权,也不能开除工人,工人的工作在一套中央制定的评价体系中被评估。而且依托于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工人作为政治正确的主体,对干部反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干部在工人面前不仅没有权力,有时候反倒是要讨好工人。“庇护-依附关系”的突破主要是基于国营企业本身是一个“单位”,工人不是依附于领导,而是依附于单位,领导也是如此。李教授提出“单位社群主义”的概念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事实上,“庇护-依附关系”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厂长的权力变大开始盛行。
下半场,在谭群玉教授的主持下,李教授回答了在场听众的一些问题,并就国营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主要围绕国企内部管理中“政治与绩效的关系”、“干部的动力”、“物质激励与国企管理的关系”、“计时与计件”、“市场环境下和计划经济环境下的国企管理”等问题,以及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对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关系和意义,两个三十年的叙事等问题展开充分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