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价值高端论坛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28

      2017年3月2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实践与价值”高端论坛,在广州中山大学锡昌堂515室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40多人出席。

      论坛依照报告的顺序以李德顺,郭湛,张政文,吴晓明,樊和平,吴向东六位专家的六场专题报告和徐长福、李萍两位教授的课题开题讨论的形式,围绕“实践与价值”的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题的研讨。论坛分上午下午两场,上午有三位专家的三场报告和徐长福教授的课题开题及讨论,下午有另外三位专家的三场报告和李萍教授的课题开题及讨论。

      上午的三场报告由徐俊忠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李德顺教授提出中国的学术研究要摆脱“学徒”气质,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在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中要改变比较式对话的模式,提倡共建或合作式的对话。希望学者们能结合中国的实践,让理论话语与中国问题相互融合,形成价值共识以求共建。第二场报告,郭湛教授提出,面对中国问题,中国学者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他提出要有对现实的实践的批判态度。并对如何批判现实的实践做出自己的理解:1、用实践批判。2、对实践的批判。3、对实践批判的批判。4、自我批判。第三场报告,张政文教授提出,自由是伦理的本质。要让教育目的成为教育的起点,教育要使人得到解放。审美与自由是相同的。中国对审美的关注不够,对价值的考虑要有审美的维度。在三场报告的交流互动环节,吴晓明教授和樊和平教授就学术的中国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吴晓明强调了一个国家学术成熟的标志是收获自我主张。樊和平教授强调对经典的重新解读,并提出如何坚守价值,坚守什么价值等令人深思的问题。

      上午课题项目开题,徐长福从课题项目的问题意识,子课题涉及面临的一些挑战等进行阐述,强调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提出新大同。面对人类共同命运提出一个中国式的回应。与会专家和学者就课题项目的开题积极交流与讨论,分别从课题的设计和课题的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

      下午的三场报告由马天俊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吴晓明教授强调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对马克思学说的重要性。去除黑格尔意味着排除马克思学说中社会历史的维度。这意味着马克思学说变成一种知性科学,另一方面变成了伦理学说。第二场报告,樊和平教授指出伦理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当下中国,实践与价值之间缺少伦理的维度。由道德阶段向伦理阶段的过渡要重视伦理精神的发现和生成。第三场报告,吴向东教授介绍了价值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提出要反思中国价值论研究,探索价值研究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转换。在下午三场报告的交流互动环节,与会的专家们积极讨论,就中国的价值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交换了见解。

      下午课题项目开题,李萍从课题申请的初衷出发,强调了意识形态建设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向与会专家们展示了整个课题的设计构想。与会专家和学者就课题项目的开题进行积极讨论,意见统一地赞同了李萍教授所主持课题的重要意义,强调意识形态的建设于我国的战略性地位,并纷纷从课题的设计和课题的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的宝贵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