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28

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之一

 

2015年10月19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之对话肖恩·赛耶斯)顺利召开。对话分为两个场次:学者专场与学生专场。
上午八点三十分,学者专场在中山大学学人馆三楼5号会议室召开。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之后,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作了题为“异化——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的报告。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林育川副教授分别进行了报告,对塞耶斯教授的观点进行回应。而后,在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的主持下,中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友好而激烈的思想交锋。
下午三点整,学生专场在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陈长安博士担任会议主持。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塞耶斯教授介绍了他的《马克思和异化》(Marx and Alienation)一书,并与哲学系研究生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深入讨论。哲学系在读硕士、博士踊跃发言,塞耶斯教授一一作了耐心而细致的回应。

 

 

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之二

 

第二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于2015年10月31日中山大学南校区举行。本届“对话”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由马天俊教授主持。“对话”外方学者为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中方学者为李萍教授、于幼军教授、程广云教授和徐长福教授。

对话中,麦克莱伦的题目是《民主:来自西方的一种观点》,针对西方的民主作出了批判性的见解。李萍教授的题目是《如何理解民主——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视角》分四个部分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建设与发展。于幼军教授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扬弃与超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西方民主思想的对比对民主的实质和核心进行了论述。程广云教授的题目是《民主:当代中国的一种路径》,他提出在中国语境下以历史为起点作为谈论民主的起点的重要意义。徐长福教授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是否应以人民同意为前提?——从列宁与考茨基的一场争论看马克思主义执政观的分歧》。针对中国民主建设现状,作出了具有见解性的具体分析。其次,关于平等、宪法、感性和理性、政治的分权与中央集权中不同的民主程度等问题诸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