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22期
徐俊忠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22期
2018年5月5日,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第122期“马克思论坛”在锡昌堂402室举行。论坛由本所徐俊忠教授主讲:续说“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延续了15年前“马克思论坛”第一期的主题“马克思与我们同行”,15年前恰值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15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5年间中国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有很多重要的发展,这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以反思、讨论、评估和前瞻。
徐俊忠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第一,徐教授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即一个伟大的战士和学者闪光的思想轨迹。第二,徐教授辨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原则、战略、策略、政策。其中基本方法是核心、是灵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基本理论是对方法的运用,是运用方法去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原则与战略、策略、政策等等,往往是基于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结合具体社会态势和任务等提出来的,它比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更丰富具象,因而也会更加多彩。第三,徐教授提到马克思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同行。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对我们仍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新的结合,内在地包含三点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依然需要像革命时期那样,大力提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反对以既有理论来再定具有全新意义的社会实践;其次,马克思主义为防范市场经济消极后果提供思想资源,我们的社会中大量复制出马克思所反对、抨击的消极现象,我们需要从马克思那里获取克服和提防这种消极现象的思想资源;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首先一定要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不仅是革命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改革的主体,还应该是平等享有改革成果的主体。在讲座的最后,徐教授还提到我们要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担当。我们应该改变以前那种悲壮的心态,全心全意地支持目前进行的这种崭新的社会改革方案的实践,并且,学者应该把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起来。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要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我。
主讲结束后,马天俊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充分认可本次报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现场听众对讲座内容开放式提问,会议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马克思论坛”的学术交流、现实关怀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