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20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田毅鹏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20期

2018年4月1日晚,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20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主讲“‘中国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论坛由徐俊忠教授主持。

田毅鹏教授主要对:“中国研究”的涵义及其研究、中国研究性质及其展开、如何读懂中国社会?这三个学术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田教授首先指出,“中国研究”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研究”的起源阶段,主要是16世纪初至18世纪时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第二阶段则是汉学阶段。这一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主要代表机构为太平洋关系学会、哈佛-燕京学社和远东协会。第三阶段是中国学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研究”由“汉学”中心向“中国学”的转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多种研究传统交汇时期。

随后,田教授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展开。田教授对海外中国研究之性质进行展开讲述。田教授通过诸多史实提醒我们,外国的中国学虽然称作“中国学”,但它本质上还是“外国学”。所谓“中国学”首先是“外国学”。因其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乃至方法常常跟它本国的、当时的学术脉络、政治背景、观察立场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第一步就应该把“中国学”还原到它自己的语境里去,把它看成该国的学术史、政治史、思想史的一个部分,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研究的是一回事。

最后,田教授从学术影响、话语体系两个方面分析了读懂中国社会的方法。田教授指出,必须要重估西学对中国社会的深度冲击和复杂影响。我们应该注意到,外国的中国学虽然称作“中国学”,但它本质上还是“外国学”。所谓“中国学”首先是“外国学”。因其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乃至方法常常跟它本国的、当时的学术脉络、政治背景、观察立场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第一步就应该把“中国学”还原到它自己的语境里去,把它看成该国的学术史、政治史、思想史的一个部分,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研究的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