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19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邴正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19期
2018年4月1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19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邴正教授主讲:“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多元复合性”。论坛由李萍教授主持。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从西方国家纷纷制裁俄罗斯到中美贸易战的打响,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深层次的文化的原因,因此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大趋势,研究文化的多元符合性是必要的。
邴正教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形态复合性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前天下一体(春秋战国)、天下一体(秦汉魏晋)、前中华一体(南北朝隋唐)和中华一体(宋元明清)。按照这一思路,秉正教授概括了中国文化多元复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农耕和游牧对立依存的二元结构,二者在经济上对立依存,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在政治上互相补充,具体表现为中央集权、超级军队、大一统国家;在文化上相互交融,具体表现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融合。另一方面,伦理理想主义和伦理功利主义,其中包括忠孝问题、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意义问题。
邴正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的文化主要存在四种文化形态的复合:第一,传统文化,其代表思想为儒家文化,其影响范围是道德伦理与日常生活,其发展趋势为弱化与追求复兴;第二,革命文化,其代表思想为毛泽东思想,其影响范围是政治与道德,其发展趋势为弱化与追求变革;第三,外来文化,其代表思想为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其影响范围是技术经济与日常生活,其发展趋势日渐强化;第四,新生文化,其代表思想为消极浪漫主义、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其影响范围是日常生活,其发展趋势日渐强化。
最后邴正教授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待中国文化的多元复合性的最高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