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14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王南湜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14期

2017年7月1日,本所邀请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主讲“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学术讲座,这是马克思论坛第114期。

王南湜教授指出,现代社会的现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现代科学、自律性道德和现代民族主义。任何一种哲学要有意义,就必须至少切入至少一种社会现实。

结合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康德的是有限的主观思想。通过区分开现象和物自身,康德切进了现代科学和自律性道德。科学是知性对感性经验的建构,实际上是对工具体系的符号化表达。“人为自然立法”应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即自然不是物自身,而是科学家、教科书中描述的自然。因此,与贝克莱、笛卡尔不同,康德是形式的唯心论,主体赋予对象的是形式,而质料来自于物自身。由于科学的对象是现象界,这就为道德生活留下了空间,道德必须预设自由,自律性其实是上帝的自由意志向人的自由意志的转化,这也是当时的普遍观念。

黑格尔的是无限客观思想,其切进的现实主要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与康德有限的人相比,黑格尔的绝对主体是无限的、上帝式的。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描述中,无论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如拿破仑这种,还是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其实追求的都不过是自己的利益,但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精神实现了自己,黑格尔将此称为“理性的狡计”。个人在这一过程中不过是无价值的工具、傀儡,绝对精神,其展开过程中曾体现为国家主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马克思的是有限的客观思想。马克思指出,要把用自然、科学、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资本逻辑和政治法律意识形态区别开。前者即通过进入政治经济学而切入科学体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没有历史的自然体系,是资本主义的观念表达,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存在,因而是科学的批判。与“大纲”、“手稿”中的道德批判如同检查官起诉尚有辩护的余地相比,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则如同医生所下的死亡判决书。可见,在马克思这里,存在着方法论上的二元论,一是基于客观结构这一出发点的科学描述,二是基于人类主体的道德生活。这种近康德的阐释,如果能够同时保留黑格尔的历史逻辑性,那么便能对现代社会现实作出更好地切进,而且有助于构建起思想上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