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08期
罗卡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08期
2016年6月23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07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论坛邀请巴黎政治科学大学的罗卡教授前来讲座,论题为“中国中产阶级研究”。
罗卡教授首先从法国“中产阶级”的相关研究入手,指出其中蕴含着的方法问题——无法提供“中产阶级”的准确定义,且中国“中产阶级”研究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就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罗卡教授介绍了解决路径,即“认为定义没有用,‘中产阶级’是一个‘想象’,一个‘表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跟现实完全没有关系,而是意味着这个概念是对现实的观点、看法的解释,‘现实的物质现象’与‘解释’这两个维度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在此基础上,罗卡教授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法国与中国,他认为这种比较视角不仅有利于开展启发性的研究,还有利于避免“文化主义”和“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方法带来的困难。罗卡教授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对法国和中国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比较性研究。
其一,“客观现象”维度的比较。虽然法国(1946—1976)和中国(自1955年起)在经济发展、教育大众化、都市化、职业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出现了相同的现象,但中国在国家制度、职工、工人阶级等方面仍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其二,“表象”维度的比较。法国“中产阶级”的“表象”为“资本主义的将来”:1)“中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阶级;2)随着工人阶级的“资产化”,工人越来越少,在知识界占很大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考虑的是这些“新中产阶级”的运动是否能推翻资本主义,即是否应该发现推翻资本主义的新的掘墓人。中国“中产阶级”的“表象”为“现代化”:1)学者、记者、官员都认为“中产阶级”是现代化的阶级,相应地,现代社会对应的是一个消费社会,其焦点在于应该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总数,下一个挑战就是把农民工融入到城市社会中;2)“中产阶级”被当作社会文明化的主要行动者和主要的模式,以期带动素质不高的人(农民工和农民)变得文明起来,这关涉到品味、举止、素质、利益等因素;3)各个领域的人都认为“中产阶级”是“理想公民”,但由于今天这样的“真实”的公民太少且大多数的潜在的选民是农民,故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中产阶级成员)支持民主化但不支持“选举”,这关涉到政治改革的推迟与否,相应地也与法国十九世纪的争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