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07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李怀印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07期

2016年6月14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07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论坛邀请现执教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兼东亚研究主任,UCLA历史学博士,李怀印教授主讲“制度、环境与劳动积极性:重新认识集体时期的农业生产”。徐俊忠教授担任主持人,吴重庆教授担任评论人。

李怀印教授首先通过对集体时代农业生产评判的官方叙事,和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关于退社权等问题的讨论,作为反思集体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托。李教授从制度环境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民的行为逻辑是为整个制度环境形塑的,要想了解集体时期的农业生产,就应该对当时的制度环境有所把握。在制度环境这一视角下,基于大量口述史的调查以及文献研究,李教授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非制度因素三个方面建构了一套变量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集体时代的农业生产。从正式制度方面来看,包括核算单位,粮食征购、工分制、工分粮和现代农业投入以及非农就业等因素,通过许多精彩的个案生动的展示了工分制的实践,以及工分制下的怠工问题等。从非正式制度出发,包括村社共同体纽带、集体认同、行为规范和性别角色等,重点分析了村庄共同体中的同伴压力以及集体制裁对于农民个体行为的影响。此外,李教授认为,集体制下的女性劳动力非常重要,进一步分析了女性和男性的劳动周期性和差异性。

除了制度性因素以外,还有一些非制度因素,如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肥力、山林以及水资源和气候等,人地比例和耕作方式等。在这一方面,李教授认为地域差异具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对制度与非制度的因素的分析,李教授总结出了一个制度环境的理想形态,在这一理想形态下,集体时代的农业生产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效益。这一理想形态主要有如下关键的变量:使用计件制,工分粮占的比重高,统购的价格高,生产规模较小,干部管理得当,集体认同和制裁力度高,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以及一年两熟或三熟,化肥、农机和水利投入较高、人口密度适中并缺少农业集体组织外的收入机会。

吴重庆教授评论时认为,李教授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利用一些较为微观的分析,使我们回到集体时代农业生产那个时期。通过分析制度设计与地域差异这两个关键因素,提醒我们不要低估农村社会的历史惯性以及其正面力量的发挥,并提醒我们对经济民主进行深度反思。吴教授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工分值被稀释的问题,认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问题不能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来讨论,工分值是因为国家对于农民的劳动积累的需求,使得农民在教育水利等公共产品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贡献是不计算在农业生产的产出上的。

在互动环节,听众对李教授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中包括李教授的理想形态中最为关键的变量问题、缺少农业集体组织之外的收入机会以及干部选拔等问题。

最后,徐俊忠教授进行总结性发言。他认为,集体时代的农业制度所要回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统购统销,而统购统销要回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应对1.2亿户分散的小农的问题。而集体化生产依托一种制度性的组织方式,必然将农民圈在农村,圈在农村的前提是要给农民出路,这一出路就是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发展到后来即工农商学兵。这也是为什么工分值被稀释的重要原因,当时有大量的劳动力用来修路,平整土地以及修水库等。但是多种经营因为粮食等问题并没有搞起来,这么多人只进行粮食生产,农业生产的效率就必然会成为问题。徐教授认为,李教授的观点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思考历史的方法,为我们反思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路径与变量体系,并通过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在历史的逻辑和进路中找寻出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