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03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刘少杰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03期

2015年12月15日上午9时,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420室举办了马克思论坛第103期,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少杰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的感性基础与理性化困境”。徐长福教授主持论坛并作了总结发言。

刘教授首先回顾了他在哲学和社会学转型的经历,并用自己多年的研究经历区分了哲学与社会学的同和不同。接着,他把自己最近思考的问题即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不同,是制度不同还是社会环境不同提出来,并促使他对此作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社会的基点是以感性为基础的。

刘教授列举了中国的文化源流,认为在中国社会早期,是以巫史文化为代表的,这种文化以图腾崇拜、形体感性的东西为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象形文字。三代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则以感性教化为基础。儒家经典与西方典籍不同,西方典籍理性抽象、富有逻辑性和数学性。而中国经学典籍则是以行动、感性事例、伦理原则表现出来。他列举了汉代的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例,通过事例、历史故事论证,以伦理原则感化人,而不是以逻辑推理说服人。进而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是一种理性设计,但是考试选拔内容仍然以感性教化为主。民间感性教化的例子也很多,诸如立牌坊、树典型,这种长期行为在中国是非常有效的。刘教授指出,中国社会理性不足,感性有余,中国人具有明显的感性思维方式,感性思维方式是在感性生活和感性教化中形成的具有的感性遗传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感性并不是初级的和被动的,而是具有选择的、能筛选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思维逻辑。当代文字文化被视觉文化(或影视文化)所取代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主持人徐长福教授就中国社会特质与刘少杰教授进行了交流,并对刘教授的主旨报告进行了总结性评论。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师生们就其自身关切的实际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请教,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