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00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贺照田研究员主讲马克思论坛第100期

2015年11月16日,马克思论坛第100期在中山大学锡昌堂211室召开,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主讲“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马哲所吴重庆教授主持此次论坛。

在论坛开始前,首先主持人吴重庆教授邀请了马克思论坛第1期主讲人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发表简短讲话。徐教授认为,马克思论坛作为马哲所的学术品牌,至今已经是第100期了,这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该论坛已日益成为基地对外交流的重要学术名片,也日益成为联结校内外、国内外学术资源的重要舞台。

贺照田研究员从李泽厚写于文革之后不久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文章开始,对中国共产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定义。他首先梳理了李泽厚的历史观,解释其为什么在文章中没有使用“革命”而是使用的“救亡”,将革命定义成一场反现代的运动。贺照田研究员就李泽厚对历史的解读方式进行反思,认为李泽厚以一种牺牲历史来为现实正名的方式解读历史,结果只能导致对历史的误判的同时也看不清现实。其次贺照田以一种双向的启蒙观来批判李泽厚单向的启蒙观,所谓单向的启蒙观即将启蒙的发动者想象为具有优越性的主体,而他们所面对的社会中的个体则是一些被动的启蒙者,缺乏现代化思想且人格心理极为不堪的主体。而双向的启蒙观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观,他们将社会中的无产阶级认定为具有优越性的阶级,作为大多数不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应该向无产阶级分子学习,不能把自己看的那么高,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互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所在,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将无产阶级之外的社会中的其他阶级比如农民阶级甚至是小资产阶级认定为具有革命性的阶级,组织他们成为中国革命的有机部分。

第三,贺照田认为中国革命本身的优越性还体现在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革命从阶级改造中扎实走出来,又塑造了超越阶级的统一的“人民”。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成熟政治感的政党,在深刻的社会感与自我感中,超越单一的经济维度,从具体的历史、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等方面把握阶级心理,引导阶级改造,在触动大量分化利益的同时使得各阶级内部还保持着一定的统一,去应对国际战争和国内建设,这正是中国革命的伟大之处。除此之外,贺照田还就当下的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类似于单向的启蒙观的问题,即将自身的学术认知预设成为具有优越性的观点,理所当然的依照自己的观点去反思甚至理所当然的去指点实践,这些对于研究与实践都是成问题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