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95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王南湜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95期
2015年5月28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95期邀请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主讲“‘实践唯物主义’的起源、意义变异,面临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之道”。王教授指出,“实践唯物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已出现,起初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别名来使用;到了80年代,“实践唯物主义”逐渐成为引导理论范式的名称,将“实践”所代表的能动性与“唯物主义”所代表的受动性结合起来,“一时间,大家都成为‘实践唯物主义派’了”;到了世纪之交,为了消除“实践唯物主义”概念中的内在张力,即论证物质与实践的一体性,便只有通过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将行动者视角与旁观者视角放在一起来消除主客体对立,“历史唯物主义”遂成为焦点。中国自发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进展将要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卢卡奇曾经面临的问题,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范本来看,卢卡奇并没有成功论证出在异化中变成纯粹客体、处于受造的地位的无产阶级如何达到自觉即意识到自身创世的上帝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寻求新的解决之道。通过对“实践”概念的重新梳理,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点和基督教中人与上帝关系的阐述,王南湜教授认为,卢卡奇同时也是黑格尔意义上的创造世界的神的立场解决不了问题,应向康德靠拢,在承认人的有限性的同时肯定人的自律的能动性,这种二元论比较适合人的处境,即实现向亚里士多德的近代意义上的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