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66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张曙光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66期

2012年5月22日下午,本所会议室主办了马克思论坛第66期。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张曙光教授主讲“生死和有无”论题,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

张教授指出,之所以关注这一问题,其根本旨归在于为价值论问题找到一种本体论、存在论的根基。就价值哲学而言,主体性原则不适宜作为价值哲学的基础。在思想史的语境中,张教授回顾了生死有无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阶段是逻各斯与道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逻各斯到形而上学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现今的虚无主义阶段。张教授认为,海德格尔试图回到前柏拉图时代的哲学中去,乃是因为海德格尔意图超越现代性的主体性的人,而海氏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相通之处,老子也推崇高于人的天道。海氏的意义有二,其一,提醒现代人超越人之主体性的狭隘立场;其二,海氏区分了“本真”与“非本真”状态,这一思想,提醒现代人应回溯本真的自我。之后,张教授谈及了“生死与生活”的问题。他指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不是技术理性所可以解决的,甚至以“道理”替代“真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原因在于,价值论的论证与认识论的论证是不一样的。谈论生死其实不是谈论生理意义层面的问题,而是在谈论一种生存状态,并涉及到群己关系问题。随后,张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精彩的回答。

马天俊教授总结并指出,张曙光教授提出的问题及讲座内容都深具启发,特别是突出“道理”与“真理”的区分,值得我们很好地去领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