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42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5-31

徐俊忠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42期

2009年12月24日,广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马哲所徐俊忠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主讲第42期马克思论坛。徐教授主讲的题目是:“毛泽东的遗产: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沉重资产”。马哲所刘森林教授、王晓升教授出席了论坛,刘森林教授担任主持。交流环节,在场师生与徐教授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互动交流。此次论坛,同学们反应良好,普遍感到颇受启发。徐教授生动、深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阐述和分析,给在场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刘森林教授、王晓升教授也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与徐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附:徐俊忠教授发言摘要

 

毛泽东的遗产: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沉重资产

无论人们的想法怎样,毛泽东留下的“遗产”是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

无论学术界还是普罗大众,对于毛泽东的各种判断往往都没能建立在确实的认知上。徐教授认为,基础性的第一步是认知,第二步才是评价。就目前而言,对于毛泽东的认知性研究是远远不足的。

徐教授围绕以下四方面,阐述了毛泽东给当代中国留下的遗产:

一、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突破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于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道路。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率先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病,并且实际上冲击、突破了苏联式的发展道路。

徐教授认为,毛泽东最早开始对苏联模式的反思,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

  • 纵向权力如何配置——“虚君共和”还是中央高度集权。

徐教授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毛泽东对于中央高度集权可用“恨之入骨”来形容。毛泽东主张:1、中央向地方放权。2、纠正中央部委的命令主义倾向。3、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经验。毛泽东对此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号召,而是要中央和地方协商,共同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包含了两个关于国家建设的战略问题:1、经济工作进入集体化阶段后,如何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个人权力过大?2、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大国,中央、地方、企业的权力应该如何配置,才能利于快速的建设?

  • 经济运作模式是商品生产还是产品调拨。

毛泽东事实上反对苏联式的国家分工和产品调拨制度,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 农村现代化道路:人民公社还是集体农庄。

在毛泽东的设想中,社队企业是和人民公社联系在一起的。

人民公社的雏形产生于民间,是地方出于治水、发展多种经营等需要所创造出来的。毛泽东发现后认为,人民公社是农村发展多种经营所必需的,“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才是完整的人民公社。因此他反对中国采用苏联式的集体农庄。

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性质也有规定,必须是政社合一,而非单一的经济功能。

因此,毛泽东推广人民公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将人集中起来,耕作面积不大的土地。而组织供销社,也是为了避免商人对于农民利益的损害。

他认为,只有通过农民自身的组合、分工、合作,才能避免中心城市过度膨胀,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但是1962年经济调整时期,中央明文规定了:“公社和大队一般不办企业”。使得人民公社成了纯粹经营农业的组织,这与毛泽东的设想是相背离的。

最后,徐俊忠教授认为,经验主义和建构主义各有长处,应该加以结合,才能达致公平、和谐、效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