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41期
俞吾金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41期
2009年11月21日,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俞吾金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主讲第41期马克思论坛,题目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中山大学马哲所徐长福、刘森林教授出席了论坛,徐长福教授担任论坛主持。
附:俞吾金教授发言摘要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
对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国外和国内学术界均己有一定数量的论著涉及。在1927年于马堡大学开设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课程中,海德格尔最早使用了“存在论差异”这一术语。他谈到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以前存在论的方式隐藏于此在之生存中时,这样写道:“因为,在把对存在与存在者之差异加以明确化的过程中,被区分开的这两者彼此呈鲜明对照,于是存在才成了概念化把握可能主题。因而我们把被明确实行的‘存在与存在者之差异’称为存在论差异。既然这差异植根于此在之生存,对存在论差异的明确实行与培养也不是什么任意随便的东西,而是存在论(亦即作为科学哲学)在其中构成自己的‘此在之基本施为’。”
由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当时没有出版,所以,“存在论差异”这一术语通过出版物公诸于世是在1929年发表的《论根据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写道:“无乃是对存在者的不,因而是从存在者方面被经验的存在。存在论差异则是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不。可是,作为对于存在者的不,存在并非在‘否定之无’意义上的一种无,同样地,作为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不,存在论差异亦非仅仅是一种高中理智的构成物。” 另外,在同年出版的《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中,海德格尔也提到了“存在论差异”这一术语。
按照海德格尔本人的论述,“存在论差异”也就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他反复提醒我们,哲学研究始终面临着两种危险:或者是像黑格尔那样,把存在者状态上的一切都理解为存在论上的东西,或者是像实证主义者那样,把存在论上的东西统统归结为存在者状态上的东西。无疑地,海德格尔这方面的论述为我们重新认识哲学史,尤其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发。
无庸讳言,当海德格尔把“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理解为“存在论差异”本质内涵时,他确实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理论的根本内容,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理论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似乎远远地超出了海德格尔所言说的。事实上,从海德格尔的诸多文本中,我们都能领悟到这一理论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按照我们的看法,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第一,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这正是海德格尔本人所反复强调的、最根本的差异。
第二,作为存在者的此在与其他存在者的差异。海德格尔首先肯定,此在(人之在)是一个存在者。他写道“人本身是作为一个存在者而在其他存在者之中出现的。” 但人这个存在者又不同于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传统哲学磨平了人这个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当传统的哲学教科书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的时候,人这个存在者早已消失在物质中了。海德格尔强调,惟有此在才能询问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在的生存论建制中才能解读出来。
第三,本真的此在与非本真此在的差异。前者屈从于“常人”的引导,沉沦在日常生活中;后者则把自己理解为“向死之存在”,从而唤起自己的“良知”和“决断”。
第四,在人之外的其他存在者中,器具性存在物与非器具性存在物的差异。前者是“当下上手”的,后者则是“现存在手”的。在考古学或人类学的博物馆里,我们见到的几乎都是器具性存在物,它们嵌入人的生存活动,处处显示出生命的痕迹。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一,重新认识哲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观点。
其二,重新认识生存实践活动和器具性存在物的重要性。
其三,重新认识差异性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