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坛第5期
威廉·K·艾斯勒教授主讲实践哲学讲坛第5期
2014年2月26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实践哲学讲坛第五期在锡昌堂211讲学厅举行。本次讲坛主讲人是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威廉·K·艾斯勒(WilhelmK.Essler)教授,他是分析哲学、科学哲学和逻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和康德研究专家,他在古代印度哲学方面也很有造诣,出版了多部著作,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曾任知名刊物Erkenntnis 编辑,现为多家国际刊物编委,以及斯坦福大学、波多黎各大学和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本次讲坛题目是“康德通往定言命令之路”。马天俊教授主持研习会,翟振明教授担任评论人,江璐博士担任翻译,徐长福教授、温宁教授、杨玉昌老师等60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艾斯勒教授在讲座中以勾勒的方式描绘了康德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发展到定言命令的道路。他首先追溯了古代伦理学家,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对康德的影响,然后他追溯了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尤其重点分析了《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实践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某些文本。他认为康德正是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部著作中才导出定言命令的:幸福这个概念不是纯粹的概念,而是一个经验的概念;唯独善的意志才是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地善的;善的意志不是通过禀好或是欲望或是受动的手段来起作用的,而是在它使用一切手段的资源的时候,就包含了义务;出于义务的行动之价值不在于人履行这个义务的目的,而在于人决定选择这个义务时所依照的准则;义务是出于对道德法则之敬重而做某种行动的要求。随后翟振明教授对艾斯勒教授的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评论,最后与会师生也与艾斯勒教授进行了热烈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