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出版专著
1、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中国与全球化》(英文版), 2016年1月
【简介】:当今英语学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权威专家戴维•麦克莱伦为该书作序。他认为,这本论文集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的一篇优秀导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希望保持马克思思想的主要冲击力,在有这种取向的中国思想者群体中,作者是最前列的成员之一。
2、刘森林:《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的多层反思》,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
【简介】:现代性反思是当代中国学界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哲学层面的现代性反思在其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展开的现代性反思,非常值得系统梳理和总结。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反思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推进而发生,进入21世纪后急速扩展。本书立意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角度系统展现中国现代性反思的主要层次,展现各层次的具体内容和有待发展的问题空间。一层次是反思自然历史过程,包括自然性、主体性的关系重思,方法论对存在论的延伸第。第二层次是反思发展,包括追究发展的科学根基、价值基础、方法论根基,并追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发展主义。第三层次是反思实践与主体性。第四层次是反思的推进:物化与虚无,整合了自然性、主体性、进步、永恒轮回、价值根基、形而上学消解与重构等维度和内容,把现代性反思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
3、刘森林:《“矛盾”的社会分析》,金琅学术出版社,2016年6月
【简介】:本书从区分柏拉图对话辩证法、黑格尔理性辩证法、克尔凯郭尔个体生存辩证法和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入手,致力于探讨“社会世界”中的矛盾辩证法。本书认为,“矛盾”不应只是个逻辑概念,更应系指群体实践合作中的自否定和自悖谬。黑格尔的“矛盾”系指内在的自否定,不是外在的对立统一。继承黑格尔、告别旧形而上学的马克思所使用的“矛盾”概念也应与抽象的“对立统一”(可能是外在的对立统一)相区别。本研究在吉登斯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矛盾"分为生存性、结构性、人际性和生活性四类,认为马克思的“矛盾”范式不同于黑格尔的“矛盾”范式;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更多地集中在结构性矛盾上,而对社会群体中的人际性矛盾关注相对较少。现代哲学特别是社会理论在此方面提出的众多新问题需要我们更多地予以关注、研究。
4、吴重庆、麻国庆等:《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的广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
【简介】:本书认为,中国城镇化应是“农民转为市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与中西部之间、大中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三大差距的城镇化。而城镇化要真正成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居民内需的动力和活力,需要从户籍制度、中国土地制度以及改变当前中国经济“房地产化”的政策等三大方面进行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在先行一步的广东,城镇化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作为外来流动农民工多的大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大考验,城乡统筹的实现,“以人为本”是重中之重。两位作者吴重庆、麻国庆经过多年的研究,理性分析写成此书。
5、郑德涛等主编:《新时期广东腐败问题研究----多学科视角的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说明】:吴重庆教授参与编写,承担其中“第四编文化学视角”写作
【简介】:本书分五编,共二十二章,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全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跟踪、访谈、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等研究方法与工具,分别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五个学科视角,对腐败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辨析,全面、深刻地剖析了广东腐败现象的区域特征、现实危害、产生原因等,解读了广东历年来反腐败探索实践的成果与挑战,最后结合各个学科视角的研究分析,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书是广东省反腐败实践的成果之一,推动了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建议,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6、旷三平:《本体的呼唤与澄明》,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7、吴重庆主编:《Mapping China :peasants, migrant workers and informal labor》,BRILL,2016,September.
8、李萍、谭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简介】:本书稿从理论本质、发展规律、传播史、主体接受性、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证,观点新颖,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其中,追述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即大众化诸问题,尤其是“同心圆模型”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为同心圆,认为这个同心圆是一个不断内聚的同心圆,也是外延不断扩展的同心圆,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促使我党事业不断壮大,视角独特,比喻贴切,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稿的趣味性。本书稿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厦增新砖添新瓦,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的新成果。
9、曹天忠:《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大学史学研究生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0月
【说明】:本书得到教育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与社会意识转型”课题(编号:12JJD710001)的资助。
【简介】:本书尝试以学术理念和方法,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史料学教材的书写。在充分借鉴学界成果经验的基础上,从历史认识的过去性和史料概念的开放性等特质出发,重新认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即史料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方法论。史料的查找、整理、解读、考订和运用的原则方法以及各种目录、索引的大量补充,说明史料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实用性。而通论性史料的强调和史料价值层级等级的新划分,应因了当前中国史学研究过分“碎片化”和跨学科化的挑战,改变以往史料学书写与历史研究关系中的消极、滞后状态,体现了其理论上应具的主动性和前沿性。在重视并及时补充新出的传统载体史料种类的前提下,新增了电子化、数据库史料;突出了因研究新法引入牵动而从前被低估的社会调查、考察报告、回忆口述、丛书、类书等史料的介绍和价值;措意史料要籍介绍的典型化、系统条理化、分布合理化。这些均展现了史料学内容体例上书写的前瞻性。该书在目前同类教材体系中,具有全面性、实用性、原创性、前沿性、权威性的特点和优点。可供中国近现代史硕、博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有一定程度的史学爱好者使用和阅读。